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通讯员 白凌燕
寒冬时节,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联合村的晾晒场上,金灿灿的玉米堆成了小山。种植大户樊新明一边整理玉米,一边笑着说:“今年收成好,籽粒饱满,价格也不错!”
这样的丰收喜悦,源自靖边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旱作节水农业变革。为破解缺水这一最大问题,靖边秉持治水兴农思路,开拓“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让昔日旱塬地变身“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科技活水润旱塬
靖边,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中南部梁峁涧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曾是这里农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靖边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秉持“用好天上水、用足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保住地中墒”的治水兴农思路,以科技创新为旱作农业注入“活水”。
在小河镇红石湾村1500亩玉米示范基地,“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让产量实现了惊人飞跃。“以前我们纯粹靠天吃饭,玉米秆长不高,穗都没有,遇到天旱种啥都得绝收。”小河镇镇长刘海智指着沉甸甸的玉米棒感慨道。如今,这里构建起“地表水+地下水”双水源保障,通过“沟道坝蓄水+小高抽提水+土工膜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组合拳,搭配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让每一滴水、每一滴肥都精准直达作物根系。
“去年大旱,这里仅500亩可灌溉,玉米亩产600公斤。”靖边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方景圆向记者介绍,今年总投资500万元新建了万方蓄水池、铺设密布管线,形成全方位智能灌溉网络,项目建成后,预计亩产将达1200公斤,亩收入2400元,较去年增收1000元以上。
高海拔的天赐湾镇银湾村探索出“光伏提水+四位一体”特色路径。今年6至7月持续无有效降雨期间,这套系统为玉米关键生长期送去了“救命水”。“我们推广‘非充分灌溉’理念,平衡水资源与经济效益,实现节水30%、节肥20%。”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陈艳说。经测算,今年银湾村旱作玉米亩产超720公斤,较以往增产250公斤。
产业多元促增收
技术的落地离不开模式的创新。靖边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的运作机制,创新土地流转、统一管理、利益联结等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21年大旱,旱地几近绝收,大家都尝过靠天吃饭的苦。”银湾村党支部书记申飞说。在银湾村推进新技术初期,不少农户心存顾虑。“我种了30多年地,舍不得流转,也担心家里30多只羊的饲草问题。”种植户孙福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为打消顾虑,村干部耐心宣讲政策,并与承包方约定:土地流转费每亩400元,玉米秸秆全部归农户。
如今,群众获得了稳定流转收入和就近务工机会。收获时节,孙福驾着三轮车运送玉米,笑容满面:“今年收成好,秸秆够喂羊,流转费也按时到账。”
张家畔街道阳光村建成了50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这里推行薯麦轮作,既培肥地力,又能防风固沙。基地负责人罗鹏强介绍,依托当地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的优势,加上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这里的马铃薯果皮光滑、淀粉含量高,畅销海内外。村民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增收拿薪金”的双重收益,亩均节本增效超1000元。
“我们不仅要让土地增产,更要让生态提质,实现可持续发展。”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旭表示,各示范基地普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
据统计,靖边已累计投资1.9亿元,建成高效节水农业28.26万亩,初步实现“节水、节肥、节劳、增产、增效”的“三节两增”目标。李旭表示,全县因地制宜推广漫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四位一体”集雨补灌等多种模式,形成了多点开花、全域推进的格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