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三维发力+全链协同”激活水稻技术价值  开辟农业成果转化新路径

2025-11-26 16:23:0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刘桂源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获悉,四川农业大学黄富教授团队研发的抗病优质超级稻宜香优2115系列成果,凭借“三维发力+全链协同”转化模式与突出产业化成效,成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典型范例。该成果不仅实现了农业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无缝衔接,更构建起全链条转化生态,为我国水稻产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悉,我国水稻产业曾面临优质品种匮乏、技术推广脱节、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落地。为破解这一困境,四川农业大学瞄准产业痛点,依托学校“产学研用”融合体系,构建起“打样板、教技术、育品牌”三维发力与全产业链协同的转化机制,推动宜香优2115系列技术成果高效转化。

该转化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打样板”,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累计开展多场次测产验收,最高亩产达921.0公斤,为品种推广树立直观标杆;“教技术”,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开展省级观摩会50余场、县乡级培训会1000余场,覆盖7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余万套(册);“育品牌”,推动优质稻谷商品化,建立100余个生产基地,联动大型加工企业打造名优品牌,整合媒体宣传资源,通过各级官方媒体报道500余次,扩大品种影响力。全链协同则是通过组织技术力量开展水稻深加工,联动经营主体培育“水稻+”新业态等,打通产业融合堵点,实现水稻产业延链补链,增强产业竞争力。

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学科技园形成合力,为成果转化提供专利布局、技术评估、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健全产权共享与收益分配机制,设立成果转化后补助等,充分激发科研与转化活力。

截至目前,宜香优2115已通过多省市及国家审定,累计推广超3000万亩,自2016年起成为西南稻区年度推广面积第一大水稻品种。成果转化带动形成“四川长粒香”等多个优质稻米品牌,合作主体覆盖川渝云贵陕等适宜区域,惠及种植户超800万人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农增收,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四川农业大学将持续深化“三维发力+全链协同”模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拓展水稻精深加工领域,选育更多适配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良品种。同时优化激励措施,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