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记者26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根据生态环境部主编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2024年,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5.8%,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为88.2%,上升1.2个百分点。
噪声是群众投诉的重点。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群众微信、网络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生态环境污染投诉举报的59.2%,位列各环境污染要素第1位。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噪声投诉总量约589.5万件,比上年增加18.9万件,但增幅有所放缓。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约419.7万件,占71.2%,较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工业噪声分别占22.4%、3.9%、2.6%,分别较上年降低1.7、0.4、0.6个百分点。
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入。2024年,分别有16万余家、近29万家工业企业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登记管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查处建筑施工噪声违法案件8200余起,处罚金额约1.26亿元,同比下降23.7%;查处“飙车炸街”案件9.1万起,推广低噪声路面3200余万平方米,建设声屏障121万延米等。
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加快推广,设备噪声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8种类型63个型号的低噪声挖掘机、压路机、混凝土泵车等施工设备入选《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2024年版)》。
在社会生活噪声领域,各地加强公共场所管理,依托技术手段,减轻噪声影响,这包括推广定向音响、无线耳机等设备,安装公共场所自动监测设备和噪声显示屏750余套。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建成宁静小区2223个。
《报告》还显示,噪声监测能力建设跨越升级。截至202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全部完成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共建成4005套自动监测设备,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率由2023年初的8.7%提升至100%,实现了噪声监测从手工到自动的历史性跨越;全国各类噪声地图覆盖总面积超4400平方公里。
同时,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2024年发布修订噪声相关法规标准36项,多地出台噪声防治行动计划,推动部门协同与社会共治,静音车厢、“绿色护考”等举措惠及广泛人群,社会共治氛围加速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