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鹏 杨桂锦 常艳玲 李昀锡 科技日报记者 何沛苁
“成功了!”掌声不知道从哪个操作台前先响起,随即响彻整个测发指挥大厅。那些布满血丝的眼睛,此刻都映照着大屏幕上完美的飞行曲线。
2025年11月25日,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历时16天的首次应急发射,必将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和所有航天人永远铭记的又一历史时刻。

特情降临
11月5日上午,已经顺利完成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的搜救力量在东风着陆场严阵以待,静候神舟二十号航天员数小时后天外返回。
然而,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搜救行动戛然而止。
上午十时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微小碎片撞击,经研究决定,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推迟进行。
“经过对回传的飞船受损图片的初步分析,我们预判很有可能需要实施应急救援发射。在等待总指挥部决策过程中,发射场必须紧前开展相应准备工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贺鹏举说道。
贺鹏举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总体工程师,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历次发射任务,具有丰富的航天发射经验。
贺鹏举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就确立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设计和发展理念。在空间站任务阶段,载人飞船实行“打一备一”“滚动待命”,只要中国的航天员还在天上飞行,就总有一枚长征2F运载火箭和一艘神舟飞船在发射场待命。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原本按部就班的工作突然提速。
11月6日至7日,发射场相继两次召开空间站任务应急发射流程推演会,区分不同情况,制定了多种应急任务实施计划。文书软件准备、物资器材筹措、食宿行保障等工作同步进行。
特情就是命令。发射场和试验队人员闻令而动,从全国各地星夜兼程,不到24小时,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任务的原班人员再次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
11月7日晚,飞船发射塔架射后恢复工作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标志着发射场技术状态全部恢复,具备执行任务条件。
11月8日下午,矗立在活动发射平台上近两个月的长征2号F遥22运载火箭,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待命2号厅转移到待发1号厅,做好出征准备。
与此同时,距离发射场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空间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地球,11月25日发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对接中国空间站。
11月10日,神舟二十二号飞船16天应急发射流程正式启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应急发射攻坚战打响了。
争分夺秒
发射场区指挥部确立了应急发射为最高优先级任务,但在场其他10颗卫星任务如果不能按计划发射,将会影响后续甚至明年的整个航天试验规划。
在发射场,飞船卫星共用一个加注测试厂房,实践三十号卫星测试刚刚启动,若想不耽误应急发射计划,这颗卫星的测试必须提前完成,为飞船让出场地。
应急发射,重担千钧。卫星试验队率先接受挑战,同意将卫星测试周期由三天缩短至一天,为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进驻创造条件。
应急发射,燃料先行。11月10日一大早,6节槽车的特种燃料车对库转注拉开了应急发射的帷幕。发射场地面支持系统技术负责人高敏忠,虽身经百战,但依然小心谨慎,一直盯在车对库转注现场。对这名有着33年发射场经历的航天老将而言,神舟飞船应急发射,依然是职业履历中的第一次。
高敏忠对此充满信心:“自神舟十二号任务以来,我们就启动空间应急救援方案。从人员、设备、流程都进行了充分准备。这次任务虽然有难度、有挑战,但我相信,有参试各方的大力协同,有我们执行任务综合能力,这艘飞船一定可以按照时间节点打上去。”
同样参加过多次载人飞行任务的火箭系统指挥乔立青却在第一天工作中就遇到了麻烦。在对发射区火箭测试用电缆进行检测时,工作人员发现,一个用于火箭供电和测试的脱插插针疑似轻微变形。
脱插是地面连接火箭的“生命线”,传输着关键的测试信号。一个引针出问题,将直接影响火箭产品测试结果。
地面多较一次真,天上就多一份稳。得知问题的乔立青立刻赶往发射区。
“问题不解决不放行,隐患不排除不转进”是载人航天工程恪守的质量管控铁律。只有彻底查清问题原因,器件才能放心使用。
乔立青随即组织人员对该脱插进行检测和验证。“问题不过夜”,经过5个半小时的反复试验,脱插问题终于在次日凌晨顺利解决,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发射场则制定了细化到小时的工作节点和任务。相比常规发射30余天的从容有序,16天的应急发射将时间压缩了一半,覆盖项目却未减少,任何一个节点阻滞都会影响整个任务进程。
经过卫星试验队的极限操作,11月12日下午3点,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如期顺利进入加注扣罩厂房,开展后续的测试工作。
11月14日下午,备受关注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平安返回东风着陆场,全国人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此时距离东风着陆场100公里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也刚刚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箭上产品更换工作。
在当天上午进行的火箭控制分系统测试中,箭载计算机通信检测出现异常信号。这一现象,让所有人的心都揪在了一起。
箭载计算机是火箭的“大脑”,如果它出现问题或暗藏隐患,将直接影响飞行安全。
发射场与火箭试验队紧急组织控制系统复查。原始状态下,开展5次项目复测,断电后重新加电状态下复测25次,然而,故障现象还是没有复现。
此时神舟二十号航天员已经平安返回,中国空间站上没有满足载人返回条件的飞船,如何确保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安全成为新的话题。
据贺鹏举介绍,极端情况下,航天员可以转移到神舟二十号飞船,在轨运行等待救援。已经进行了5天测试流程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可以随时转进为三到四天发射,满足空间应急救援需求。
也就是说,“生命之舟”,应急发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任何退路。
核心部件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直接更换备份箭机,还是彻查机理再推进流程?
质量与进度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决策者的面前。平时任务,进度服从质量;应急发射,进度与质量并重。
在决策上损失一分钟,整个余量就少一分钟;在处置上耽搁一分钟,天上的安全就少一分保障。最终,发射场区指挥部当机立断,作出了一个坚决而又稳妥的决定——更换箭机。
备份箭机顺利上箭,控制分系统重新测试,一切正常。后续测发流程得以继续进行。
无论是“换船返航”,还是应急发射,都是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生动注解。载人航天工程33年的深厚积累和优良传统,是航天人从从容容、游刃有余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大底气。
决战决胜
11月18日,火箭、飞船、逃逸塔分别完成了各自在技术区的全部检查测试工作。指挥部决定,提前一天进行船箭塔吊装对接,为后续发射区流程争取最大的余量。
船箭塔顺利吊装对接,应急发射来到了一个关键时刻。
11月19日,实践三十号卫星按计划顺利实施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对参试各方通力协作、极限操作的最好回报,也是对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的有效检验。
长二丙的硝烟散去,距离卫星发射塔架1500米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神舟二十二号船箭组合体箭在弦上,引弓待发。
11月20日,初冬时节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暖阳高照、空旷辽阔。下午3点整,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待发大厅的大门缓缓打开,神舟二十二号船箭组合体昂首出征,比原计划提前一天转往发射区。
虽然少了以往任务时万众瞩目、长枪短炮的关注,参试人员的护送却愈发严谨细致。大家心里明白,每一个岗位都是守护生命的防线,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任务的成败。
活动发射平台精准定位,发射塔架四个工作平台依次合拢,将火箭飞船紧紧环抱,如同母亲呵护即将远行的勇士。
11月22日,神舟二十二号发射任务组织进行船箭地联合检查,这是发射前最贴近实际发射的一次综合检查,从飞行准备、点火起飞到船箭分离,全面模拟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11月24日,载人航天发射场加注库房里,操作手拧动阀门,燃料沿着管道,源源流进火箭的储箱里,标志着应急发射任务进入了最后的实施阶段。
傍晚时分,燃料加注完毕。在戈壁绚烂的晚霞中,神舟二十二号船箭组合体蓄势待发,等待点火的时刻到来。
“5、4、3、2、1……点火,起飞!”11月25日12时11分,零号指挥员赵磊下达点火口令,烈焰划破长空,轰鸣震动大漠,长征二号F火箭拔地而起。这枚火箭,搭载的不仅是飞船,更是希望,是承诺,是中国航天对“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最坚定的诠释。
当“圆满成功”的声音传来,掌声与泪水交织。既是戮力功成的喜悦,也是使命达成的释然。中国航天人用一场天地之间非凡的奔赴,完成了永不断线的守护,兑现了始终守望的誓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