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记者27日从核聚变科技成果转化展览展示与对接活动上获悉,我国已成功获得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现金采购合同140余项,仅2025年的合同金额已超1.2亿欧元(约合9.8亿元人民币)。我国参加ITER计划以来,培育1家公司、助推3家公司上市、牵引20余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ITER计划的产业带动效应很明显。”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王敏介绍。ITER是世界首个核聚变实验堆,其托卡马克装置约由100万个部件、1000万个子部件组成,是当今全球在建的规模最大、功率最高的核聚变装置。
“核聚变能具有资源丰富、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人类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科技部六司副司长薛强介绍。从参与ITER计划实施,到新原子能法明确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再到“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核聚变能作为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核聚变事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我国核聚变事业取得突出成就。“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验装置和研发平台综合能力达到国际水平,核聚变产业、人才培养等工作不断推进,核聚变总体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王艳说。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是中国下一代“人造太阳”。其建成后,将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陆坤介绍,目前,BEST各系统的制造已全面开展,计划2027年底完成BEST装置建设。
“超导材料对核聚变装置至关重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建峰介绍,“低温超导已实现产业化,进入推广应用阶段;高温超导已开始工程化,进入应用示范阶段。未来,将探索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同时,改进现有低温和高温超导线带材工艺,降低应用装备成本,提升可靠性。”
王艳强调:“推动核聚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和培育创新文化的创新生态,保障核聚变能科技与产业发展行稳致远,尤其重要。”
此次活动还举行了圆桌论坛,以及ITER磁体变流器电源二期项目、3D芯片封装TGV金属化专用设备项目、多型号太赫兹光泵浦激光器关键技术研制项目的签约仪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