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递送颗粒,可显著提升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效力,因此有望大幅降低单剂疫苗成本。相关成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动物试验显示,采用新型纳米颗粒递送的mRNA流感疫苗,仅需传统疫苗百分之一的剂量,即可在小鼠体内激发同等强度的免疫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该颗粒不仅适用于流感疫苗,也有望用于新冠、艾滋病等多种传染病的防控体系。
为了让mRNA在体内输送过程中保持稳定,通常将疫苗包裹在脂质纳米颗粒中。这些微脂球体既能护送mRNA安全进入细胞,又能协助其转化为特定病原体蛋白片段,从而激活免疫系统。
常规脂质纳米颗粒包含可电离脂质、胆固醇、辅助磷脂、聚乙二醇脂质等。团队将突破重点放在决定疫苗效力的关键成分——可电离脂质上。
最新研制的AMG1541脂质纳米颗粒展现出两大优势:一是显著提升“内体释放”效率——当颗粒进入细胞后,能更快速突破内体隔室的束缚,释放mRNA发挥作用;二是酯基尾部设计使颗粒完成使命后迅速降解,既加速体内清除过程,又可降低副作用风险。
为验证实际效果,团队以mRNA流感疫苗为模型,将新型颗粒与莫德纳新冠疫苗采用的SM-102脂质进行对比。试验证实,新型颗粒仅需百分之一剂量即可引发同等水平的抗体反应。
该项技术不仅有助于开发更精准匹配当年流行毒株的流感疫苗,更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