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收房租的孵化器,很可耻吗?

2017-09-25 16:28:53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刘禹 王春

刘禹 本报记者王春

随着30年特别是近3年的发展,中国孵化器已经逐渐摆脱“二房东”的盈利和发展模式。孵化器本身也成了一种新兴产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现在,房租和政府补贴依然是很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重要收入来源,甚至是维持运营的“饭碗”。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似乎成了它们的“标配”,而对于房租和空间,却往往羞于说出口。

孵化器靠房租生存,真的很可耻吗?追求专业化服务的同时,空间就真的不重要了吗?除了房租和补贴,还有没有其他生存之道?

9月22日,2017浦东新区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浦东孵化器创新发展论坛在浦东举行,创徒丛林董事长、总经理叶森、衍禧堂孵化器创始人翟靖波、张江孵化器总经理孙维琴等孵化器“大咖”齐聚一堂。这一次,他们不谈情怀、不说理想,只聊聊孵化器怎么“赚钱”?

且听听他们怎么说。

创徒丛林:孵化器不是空间

孵化器不是空间,而是一种服务体系。叶森在一开始就撇清了孵化器和空间的关系。甚至在他看来,孵化器只是一种暂时的商业现象。“因为其长期核心价值有限,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那么孵化器的商业价值何在?帮助创业者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是孵化器当前存在的核心价值,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帮助企业获得关键资源,才是孵化器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因此,搭建资源支持网络、提供服务集成才是孵化器的核心任务。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孵化器背景及其背后的资源决定其不同的商业模式。如房地产商和自有物业办孵化器,很多只是为了盘活地产,靠房租盈利也无可厚非;如投资机构设立孵化器,是为了培养和发掘更具商业和投资价值的初创企业,帮助企业融资的同时,靠投资获得长期收益。

“在被孵企业的发展中受益,才是孵化器自身发展的根本之道。”叶森认为,用房租覆盖眼前的成本、投资满足长期发展需求的同时,在被孵化企业获得更多现金流的情形下,通过专业服务获利,才是最健康、最合理的盈利模式。

衍禧堂:连滚带爬的那些年

2008年,赶上民营孵化器放宽的春风,上海衍禧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在张江东区现代医疗器械园建立了第一个孵化基地。到2017年,衍禧堂立足浦东,已经建立了4个孵化基地,占地2万多平方米。

“说实话,商业模式是我们的一个软肋。”创始人翟靖波很坦诚地说:“房租目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成立孵化器以来,衍禧堂深耕医疗领域,从代理记账、基金申报、社保代理、医疗器械注册等点点滴滴做起,重服务轻资产,通过房租获得了第一桶金。

但难能可贵的是,衍禧堂并未迷失在第一桶金里出不来。翟靖波意识到房租并非长远之策,因此在2016年成立了规模600万元的海脉德医疗天使基金,走上了投资孵化的道路。翟靖波介绍收,该基金的投资对象为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服务领域有关的初创期创业项目,并为其提供入驻、导师培训等配套服务。

同时,在短期收益方面,除了房租,衍禧堂还推出了投资辅助产品医创指数,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专家在线评审两种方式来实现项目的创新性评估。

承认空间的存在,专注医疗领域,并从最基础的服务做起,经过翟靖波口中“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衍禧堂这个张江老牌民营孵化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行业优势和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能力。

张江孵化器:空间是基础产品

同样承认空间存在的,还有作为国有梯队的张江孵化器。不但如此,总经理孙维琴毫不避讳地说,空间是孵化器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要羞于说自己是做空间的,空间是孵化器的基础产品。”

张江孵化器以张江创业工坊作为孵化空间品牌名,以Vπ命名张江的7个连锁孵化空间。

“做空间的建设过程也是孵化器探索思考的过程。” 孙维琴说,最早作为国家孵化器,张江孵化器关起门来做创业,创业者也关起门来做研发。近几年,张江孵化器开始尝试做开放空间。两年前,在碧波690号尝试建立了第一个开放的众创空间。意想不到的是,通过两年多探索运营,已经成为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如今,张江孵化器开始将老的空间腾笼换鸟,专注打造精品化的孵化空间。

说起商业模式,孙维琴用一句话总结:以空间为载体,以服务为抓手,以投资为纽带。“从空间赚钱,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增加租金就行。”但早期创业者对于成本比较敏感,张江孵化器希望为创业者提供成本尽可能低的创业环境,以增值服务提升空间价值,但最终回到股权融资,以投资驱动孵化。

怎样的孵化模式才是最合理的?孙维琴说,张江孵化器也不知道,“我们都在摸索!”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记者部值班主任
深圳:“全科医生疫苗处方”试点落地&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