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创新论坛聚焦技术突破和转化难题

2017-09-13 11:50:5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即墨9月12日电(记者 王延斌 )“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为4000米,人类的探测活动主要在2000米之内,尽管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实现重大进展,比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潜水器等重大成果,但这些是点上的突破,我们更需要面上的推进。”在9月12日召开的“2017 国际海洋创新发展论坛”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发出呼吁。据了解,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和青岛蓝谷共同主办,意在通过国际合作链接全球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在青岛即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及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促进山东大学和青岛蓝谷全方位融入全球海洋领域科研、人才、资本和市场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对气候的影响愈发受关注。在论坛上,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展示的部分成果回应了吴立新院士的期待。比如由该校推动建设的小型海洋气候环境模拟实验体系(MECS),是国际海洋领域的突破,其水体规模、温度控制以及层流控制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无论是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的成果,还是日益增长的专利成果,都代表着国内科学发现领域质和量的突破。”在突破之外,山东大学德国学院执行院长艾德铭在论坛上提出了冷静的思考,他认为“有两大障碍导致有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难以转化。”

“以我的经验,中国一些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估委员会以科学家为主。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他认为,传统的科学家培养模式忽视了与其相关法律和商业知识教育,这一块需要重视起来。

“比如说一种创新药物,从实验室发现到进入市场,往往耗时10—15年,花费几十亿元人民币。为保证药物安全,这一过程很难缩短。在制药领域,除了拥有强大研发部门的制药企业,还有风险投资公司,他们可对早期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和起步企业进行投资,然而在国内,很少有明智的风险投资介入早期研究阶段。”艾德铭希望科学家与产业界、投资机构能达成共同目标,在高效政府流程和规章护航下,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研发项目模式。

了解,本次论坛同期还将举行海科展、学术会议、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人才引进项目、重大项目签约等系列活动。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谈琳
深圳:“全科医生疫苗处方”试点落地&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