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形成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基础理论技术体系

2018-11-18 18:31:50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过国忠 高辉

本报记者过国忠 通讯员高辉

在11月18日举行的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说,“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和政府重视下,以及作物栽培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紧贴国情,从实际出发,抓住生产上关键技术瓶颈,全面深入开展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的关系研究,探索作物栽培优化决策、生育调控、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栽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形成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效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了重大的支撑作用。”

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局长左家和介绍,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一门应用科学。多年来,全国作物栽培科技工作者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大力开展作物栽培工程技术创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生态环保绿色化,为深入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科一直是我们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也很悠久,特色也很鲜明。多年来,在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方面,形成了独到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成果还应用到全国作物大面积生产上,取得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教授说。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水稻的亩产量平均不到300公斤。现在,亩产量平均在400公斤左右。这就是我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基础理论技术体系研究,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 我国著名作物栽培学家凌启鸿教授说,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是“轻简化、机械化、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这些内容都很重要,但最核心的是精准化。假如说,没有精准化这个核心要求,其他技术也就缺少理论原理支持了。

 

记者了解到, 在此次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研究会上,来自扬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发布了一批最新的重点研究成果,并就新时代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任务,以及发展现状和需进一步突破的技术难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明晰了新形势下我国作物生产轻简化、机械化、绿色化、信息化等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实现途径。

(科技日报扬州11月18日电)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冷媚
深圳:“全科医生疫苗处方”试点落地&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