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人参故里的“科技料”

2018-11-19 17:34:0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维维

初冬的吉林,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庄稼已收、树叶脱落,难免有些萧瑟之意。而在集安市,却是秋意正浓,在长白山脚下被漫山遍野红叶掩映着的万良镇,又到了一年中的热闹时间。接下来的数月内,世界各地的买家都会慕名而来,进行大量的交易。

这个独特的存在,就是被人们誉为“百草之王”的人参。每年秋天,周围的参农就会将他们收获的人参带到集安清河交易市场大量交易,没有牌价、支票、合同,也许你看见的裤腿带泥、蹲在路边正和卖家砍价的人,就是一位会消费几百万购参的“金牌买家”。而这个市场,也被看作国际市场人参价格的晴雨表。

集安市有文字记载的人参采掘历史有1700多年,人工种植人参也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名符其实“人参之乡”“国参故里”。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集安市近年来着力打造人参这一王牌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培育名优品牌、提升产品质量,人参产量已占全国的80%,成为了集安的支柱性特色产业。

非林地栽参 从“土方式”到“高科技”

十几年前来过集安的人都知道,那时的山上都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地块,砍掉树木种植人参。放眼望去,满山蓝色——那是覆盖在人参地上的棚膜。

有着20多年栽参经验的刘俊在集安可谓大名鼎鼎。而传统的毁林栽参模式和人参忌连作的特性,使得这位手握“金山”的老把头,忙活了那些年也没赚多少钱。如何改变像老刘这样的参农所面临的现状?

为此,吉林省集安人参研究所会同吉林农业大学等11家科研院所、当地龙头企业,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人参规范化种植提升、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及品牌培育研究”,搞起了非林地栽参项目。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在非林地栽参的品种选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今再来集安,蓝山全部消失不见,郁郁葱葱的树林改变了人们对集安的印象。

走进益盛药业的参地,连片平整的土地、灰色的棚膜见证着如今的变化。公司的王贺介绍,参地选址、环境论证、操作规程、田间记录等,都是通过软件监控跟踪完成的,整个生产流程都是按照GAP标准实施。“过去参农种参都是肩扛镐刨,而现在我们以科技为依托,在科研院所和技术员的言传身教中,全程跟踪,确保了人参的品质。”

公司董事长张益胜坦言,过去的毁林栽参,既破坏资源又污染环境,很难科学管理。“非林地栽参,不仅防止了山地枯竭,而且由于导入GAP标准,杜绝了非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现象。”

不但如此,集安还加大人参产业的科技研发,研究出了老参地再利用技术、复式棚膜、新品种选育、参用物料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产品,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个,审定了4个人参新品种,获得35项国家发明专利。集安人参研究所所长孙国刚说,“科技创新保证了人参的质量,实现了公司+科技服务+基地+农户的新型基地建设模式,可以说是中国人参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拓展市场 全产业链从“药房”进“厨房”

在康美新开河公司产品展厅内,百余种人参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不仅有“天价”的名贵野山参,也有几十元一盒的人参糖、人参茶,还有高科技人参粉等新产品。

公司副总经理张志东介绍,这些产品,都是近年来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把人参从名贵中草药做成了人们日常可以接触的食品和保健食品,“亲民”的品种和价格,直接导致了产品的供不应求。

人参穿上了科技外衣,市场洞开。

益盛药业同样也进行了人参全产业链开发。张益胜介绍,“我们研发并引进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开发出医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3大领域440余种产品,实现了人参从根到茎、叶、果、花的全株利用,可以说是科技创新让我们企业越做越大。”

集安市同时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人参品牌文化,“新开河参”、“集安清河野山参”均已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益盛”和“新开河”两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集安市长杨文慧说,“今后一段时期集安将立足参业优势,继续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人参产品研发,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成为中国人参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先导。”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何星辉
深圳:“全科医生疫苗处方”试点落地&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