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地球生命多彩画卷——写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

2024-05-23 07:35: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科技日报记者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赴全国多地采访了解到,我国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鼓励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并自发加入到保护行动中来。

让保护成为行动

“大家快看,那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5月22日,在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鸟类救助站,站长田志伟向前来参加生态研学的十几名学生介绍。救助站所在地为123平方公里的盐田海域,是候鸟迁徙途中的栖息地。2013年,田志伟在其所在单位唐山三友盐化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创建了该救助站,主要救治本地和迁徙中受伤的鸟类。

“我们累计救助鸟类5000余只,组织爱鸟护鸟义务教育近千场。”田志伟自豪地说,在救助站,参观者还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互动、学习救助受伤鸟类知识等体验活动,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成为保护候鸟的参与者。

今年,围绕“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这一主题,新疆、青海、湖北等多地政府、科研机构、公众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来。

新疆乌鲁木齐通过举办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带动每个家庭参与其中,营造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在青海西宁,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与西宁市植物园等多家单位联手,不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还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宣传教育等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而在湖北五峰渔洋关镇的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旅游研学团队络绎不绝,人们争相在植物、兽类、昆虫等标本展区前驻足拍照,感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让生物“花名册”更厚实

“来了,它们来了!”近日,看着上下翻飞的白额燕鸥,已蹲守多个周末的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柯玉坤激动地说。燕鸥是典型的候鸟,5月以来,在福建厦门市环岛路海滩堤岸,随着涨潮带来丰富鱼虾,燕鸥聚集觅食的景象再现,吸引众多观鸟爱好者来此拍摄。

“环岛海域水质提升,鱼多了,鸟也跟着多起来了。”观测记录燕鸥行踪已有5年的柯玉坤向记者介绍,以前,燕鸥主要在近外海滩涂或无人岛上栖息,近年来,随着厦门环岛海域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城市海滩堤岸已成为燕鸥钟爱的“暂住地”。

不久前,为减少人类活动给燕鸥栖息带来的影响,厦门市思明区在此处专门设立候鸟栖息地临时保护区域,规定每年保护时间为5月15日至8月15日,并在堤岸上划定候鸟观测点,由相关部门组建巡护队伍,利用无人机等加强巡护。

好消息不止于此。在河北雄安新区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上,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吕伟介绍:“目前白洋淀的野生鸟类已达279种,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分别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3种和21种。”随着“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的初具雏形,如今白洋淀的生物多样性“家底”越来越厚实了。

让科技成为最强助力

“借助卫星高清画面,通过不同时期影像固化比对,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秦岭生态的修复情况。”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负责人王希琴站在监测系统前向记者展示。

陕西生物物种资源较丰富,特别是秦岭地区,不仅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中国14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如今,由西安市大数据局牵头建设的西安市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识别等数字化手段,开启了“智慧”管山新模式,通过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一个点的变化都不放过,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数字科技的充沛动能。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坐落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的交汇处,如今这里“山上有豹、河中有鱼、天上有鹳、地上有狍”。近年来,该县创新采用智能探测预警监测平台等新技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新发现华北豹栖息地,并先后监测发现陆生野生动物150余种、野生植物350余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连香树等。

当日,在山西自然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上,太原海关关员向公众介绍,借助国门生物安全预警防控体系及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中国海关正筑牢国门生物安全屏障。

(记者 符晓波 陈汝健 吴纯新 梁乐 朱彤 张蕴 王禹涵 韩荣)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