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石窝成桑田,云南西畴三光村的蝶变

2023-01-10 07:29: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冬日暖阳下,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三光片区,千山耸翠,山间平畴如锦缎相连。猕猴桃、万寿菊、柑橘、油桃种植基地规模已具。

这几天,村头田间,人们忙碌中依旧劲头十足。新鲜的猕猴桃、金黄的小黄姜……精拣精选,妥善分装,一辆辆大车,奔向远方的大市场。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从前,11个自然村寨组成,居住着汉、壮、苗、彝等民族750户3077人三光片区,曾是极度贫困的石漠化之地。

近三十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各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钢钎铁锤齐飞舞,以“西畴精神”,铺展出一幅“敢治石窝成桑田”的恢宏画卷。

着眼“绿色”脱贫,石漠化治理出奇迹

“三光三光,树林全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在三光,曾流传着令人伤心的顺口溜。

多依坪村的夏应书,今年70岁。以前,他家有20亩石旮旯地。

“说起以前确实苦!石旮旯里东一棵苞谷、西一撮麦苗,土层浅,没有水,长出的庄稼只当糠!”夏应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13年,西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三光片区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封山育林1.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800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一下子提升到61%。

三光人还在山腰“系带子”,退耕还林547.3亩,种植核桃、油桃、柑橘3800多亩;在山脚“搭台子”,科学整治石漠化,将山脚石旮旯地建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打造4600亩的“石漠梯田”。老夏家的地,一下子“变”成44亩。

2016年,西畴县引进农业开发龙头企业,实施深度产业开发。老夏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把地流转给公司,还拥有相应的股份。

“刚来时,在这里种猕猴桃难度不小。”文山浩弘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陈登贵指着身后的5000亩基地说,他们带着种苗和技术来到三光,耐心试种,选出最适宜的品种。5年多来,已经形成3大系列、10大品种,销路看好。

经过5年培育,已有2400亩猕猴桃树进入了盛果期,今年产量达到600吨。公司还建起养殖场,养了1000头牛,牛粪发酵后就是天然有机肥。

老夏的老伴和儿媳都在公司做工,年工资收入超过7万元。他还种了3亩黄姜,今年收了近8000斤。“地边收购,每斤价格至少2块,也是一笔收入。”夏应书笑着说,如今路通水通电通,他还养了猪、鸡,儿子在外面做工,日子今非昔比。

“原本一年到头在石旮旯里刨食、年人均收入几百元的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和股东,彻底撕掉了贫困的标签。”西畴县兴街镇三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有装告诉记者,截至10月份,今年三光村委会村民人均收入已达到20084元。

“山上绿起来、水土留下来、姑娘嫁进来”,“三光”实现了向“三来”转身。

新时代,“西畴精神”再放光芒

“成果来自奋斗!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三光的干部群众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观望!”党的二十大代表、西畴石漠化展览馆管理员谢成芬近年在这里给前来参观的团队讲解。

一个月来,她开展了30多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共计6000多人次参加。

猕猴桃、油桃、万寿菊等连片产业基地建起来,农家乐、民宿等美丽乡村设施日渐完善,AAAA级“三光国家石漠公园”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三光不仅成为产业发展集聚地,也是当地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乡村振兴的样板。

这几天,通过深入学习、思考,李有装和村委会一班人有了新行动。“围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他们将优化产业结构,帮助群众开辟增收新途径;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帮助下,着手乡村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让家乡“再美化”。

李有装说,他还有两个心愿:一是进一步培养吸收有干劲、懂生产经营的年轻人加入基层党组织;二是在原有太阳能光伏提水的基础上,尽快把坝塘水源改为山泉水,让人畜饮水不仅更安全,还要更甜美。

责任编辑: 仝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