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在京举办循环经济模式赋能城市绿色转型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围绕“绿色节能”与“旧物循环”两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北大国经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部原副部长任海平,从宏观层面阐述了系统化推进绿色发展的深远意义。他表示,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和技术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推动全球范围的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2025年是中国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年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6月30日《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印发,标志着相关工作进入系统化推进新阶段。我国现有2543家国家级与省级园区,覆盖全国80%的工业企业,贡献超过50%的工业产值。推动这些园区向零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在国际合作方面,任海平强调,绿色低碳领域合作空间广阔。“通过技术交流与项目共建,可以分享中国在园区绿色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共同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他同时建议,政策制定需注重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稳定预期和持续动力。
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杨中春从行业实践角度,深入分析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实施路径。他表示,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区,具有系统推进节能降碳的独特优势。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资源效率提升、循环产业链构建等系统化措施,零碳园区建设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杨中春介绍,促进会将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机遇;二是促进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三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我们将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合作,推动企业将绿色节能融入发展核心,实现经济价值与环境效益的协同增长。”
北京国君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于宵分享了企业从旧物回收向综合能源服务延伸的创新实践。她介绍,公司通过高温热解技术实现了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重大突破。“我们采用超过1000℃的热解系统,将旧物回收过程中产生的低价值物料转化为高品质能源。一吨物料可产生5吨蒸汽,能源转化效率较传统处理方式提升4倍以上,经济效益从每吨二三百元提升至1300多元。”
于宵说,国君科技以新质氢能技术为燃料体,凭借其独特的高温工艺,有效保障了能源转化过程的高效性与稳定性。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处理方式经济效益偏低的行业痛点,更实现了资源的闭环利用与高效循环,我们通过构建能源管控平台,结合相变储能技术,能够为园区提供70%以上的清洁能源供应。
本次研讨会期间,能源互联网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将致力于推动跨领域合作与技术标准制定,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对接、人才培养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认为,构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能够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市场活力。特别是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支撑体系。
(文/李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