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在武汉举办

2024-09-25 20:52:3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9月24日至26日,以“华章廿载 新质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届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CCF HPC China 2024)在武汉举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孙凝晖院士表示,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高性能计算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展望未来,高性能计算要继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通过不断加强学术与产业交流,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引领智算时代未来技术的发展。

与会专家表示,进入AIGC新时代,人工智能应用需要不断夯实算力底座。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算力也是构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面对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更高效、更先进的生产发展模式。它关注的不仅仅是“新”,更重要的是实现“生产力”的跃升与结构的优化。高性能计算则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打造铺就了一条“高速路”。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发展,大系统互连网络所连通的重心逐渐从CPU向GPU转移。如何设计网络协议,如何营造产业生态,以应对这样的战略重心转移,这是高通量以太网(ETH+)联盟成立的初衷与未来工作的目标。在大会上,联盟发布了高通量以太网协议1.0。今后,联盟将按照年度大版本、半年度小版本的演进规则,持续推动高通量以太网协议不断完善。高通量以太网联盟主席,阿里云智能集团研发副总裁、基础设施网络负责人蔡德忠展示了高通量以太网协议未来的发展路线图。他表示,AI智算将重新定义网络架构,而基于以太网的互连方案将成为行业主流。

对于当前先进计算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邬江兴在会上提出了基于“必要多样性定律”的变革性策略,强调“通过多样性应对多样性”,同时提升系统的适应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引入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拟态计算)和软件定义晶上系统的创新路径,同时兼顾高效能、高灵活性和高性能的计算需求;通过软硬件协同与资源池化的动态聚合,实现对多任务、多算法、多资源的动态响应,最终提供一种能够应对未来智能时代需求的绿色、智能和安全的计算新范式。这一创新路径为智能计算时代的系统优化、资源利用和计算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王怀民认为,过去40年,世界高性能计算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高性能计算事业“跟上了”世界的步伐,成为国际高性能计算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但在今天十分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跟上了、咬住了”。在高性能计算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要把握时代机遇,从跟随者变为引领者,这是新一代高性能计算创业者的使命。

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表示,大模型训练是超算应用,而超算系统设计需要考虑计算、访存、高速互连等协同设计,避免出现“木桶”短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模型训练提供高效的算力支撑。同时,受参数规模、并行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算力模型训练应用运行特征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基于具体的应用运行特征进行设计,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超算架构算力产品平台,从而更精确、更高效地提升大模型的训练性能。

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创办于2005年,今年是第二十届。它已成为与美国SC超算大会、德国ISC超算大会并驾齐驱的高性能计算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超算盛会之一。

回顾CCF HPC China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唐卫清感慨万千。如今,CCF HPC China已经是高专委所有会议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展览规模最大、参与厂商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会议。近几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发展也很快,今年会员有望超过12万。除了服务会员,在沈阳、成都、西安、珠海等地设立更多办事机构以外,中国计算机学会还设置了大量服务机构、项目机构,总数达到283个,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未来,中国计算机学会还将重点提升学术会议的质量,做好服务工作,实现国际化发展。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