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10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在副中心文化地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和北京城市图书馆举行。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人类2050: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数字经济占世界GDP的比例有望突破50%,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截至2030年有望突破30%,截至2050年有望稳定在10%以上。
自2015年以来,联合国将推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工作和使命,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面临许多挑战。
《报告》认为,为全球发展确定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2050新目标,即全面发展目标2050(CDGs 2050),在当下已经变得非常紧迫。
《报告》基于“人”和“社会”两大维度,以“个人-集体”为纵坐标,以“技术-制度”为横坐标,构建2050全面发展目标(CDGs 2050)四象限图。
《报告》展望,到2050年,全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成为现实,大幅提升资源的可得性,将减少地区与阶级之间的不公。预计到2050年,全球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将通过高速数字和物理基础设施实现全面连接,全球高效物流网络覆盖率预计将达到95%,大大缩短运输时间。
到2050年,数字技术将全面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去中心化的生产模式将主导未来经济。预计到2050年,全球数字经济占世界GDP的比例有望突破50%,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截至2030年有望突破30%,截至2050年有望稳定在10%以上。
到2050年,清洁能源将成为全球主流,预计全球90%以上的能源消耗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体系将全面建立。
同时,真正的多边主义将得以践行。更多国家、地区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发展中国家将真正探索出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带动全球更多民众走向现代化,享受现代化红利。
《报告》提出,要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还需划定发展红线。要坚决防止大规模世界战争,防范全球性经济危机,警惕技术发展失控危机,还要避免人为性极端气候灾难。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10月创办,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本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是中国高校首次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的国际论坛,是首个以“全球发展”为主题、机制化召开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