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改变“问题学生”,首先要改变“问题教师”“问题家长”

2024-10-29 18:05:5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10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问题学生和问题教育”。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在论坛上发布了《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李镇西指出,要改变“问题学生”,首先得改变“问题教育”;改变“问题教育”,必须改变问题教育的实施者,就是“问题教师”“问题家长”。

李镇西表示,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问题学生”,已经成为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次调查涉及学生、教师、家长及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共收到有效样本37956份。调查显示,“问题学生”这一标签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行为评价。

李镇西指出,对“问题学生”这一说法,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与评价标准。为了充分了解众人对“问题学生”这一称呼的真实看法和普遍态度,调查中并没有提前定义,也没有设定标准,而是设置了问题:您认同“问题学生”这个说法吗?

调查显示,32566人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占比高达85.8%。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心中已经默认“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并且会主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是否有问题”的判断。

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问题学生”这个词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负面感受,以至于有学生直接表示不想与问题学生打交道。这种来自众人的偏见,会孤立在成长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剧“问题学生”的产生。

针对“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一开放性问题,受调查学生中,有2667人提到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至于遇到困难的原因,调查显示,有3629人认为困难来自家庭因素,占比为22.62%;有2760人认为困难来自同伴因素,占比17.2%;有2535人认为困难来自学校因素,占比为15.8%;有7122人认为困难来自个人因素,占比为 44.38%。

李镇西分析,学生认为困难来自个人因素的占比最高,可能因为长期以来,他们都被责怪、被批评,因此认为遇到困难,都是自己的原因——不够刻苦,不够努力。“这部分学生是自我否定,没有很自信。”李镇西说。

家庭影响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对你的学习要求严格,给你很大压力”,其次是“父母与你交流的方式让你觉得不舒服”;同伴影响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没有太多好朋友,有点孤独”,第二是“害怕与同伴交流,不知道怎么沟通”;学校影响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自由活动时间太少”,有近四成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还有三成的学生选择“规章制度太多太严”。

调查还显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希望得到安慰、理解和鼓励。有学生详细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帮我解决困难,而不是只提出问题!”“希望父母能从我的角度去理解我,而不是打压我;希望老师能与我沟通,希望朋友能帮助我。”“理解我,不是一味地说我应该如何克服,我应该坚强点,但是又无法给予适合我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希望他们能引导我,给我多方的方向,让我自己做出选择。”

李镇西在论坛发言中通过一名学生成长和转变的例子指出,对看似有“问题”的孩子,应有四个关键词——“期待”“欣赏”“尊重”“信任”。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论坛上指出,教育带来的“问题学生”要由教育解决。要改变教育生态,改变教育方式方法、观念,尽量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同时,学校、家庭及相关单位要用心理疏导、体育锻炼、艺术熏陶、个体经验等多种方法去化解学生的“问题”,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有心理疾病的标签。“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做细做小才能扎实推进。要把教师师德建设做细做小,要把学校管理工作做细做小,要把处理学校危机实践做细做小。”王旭明强调。

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第一中学宜良学校和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这一论坛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汇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为改善教育生态环境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努力。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