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谈丨让“微专业”展现“大功用”

2025-04-30 07:38:5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王烁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微专业”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从“微电子封装”到“碳中和与智慧环保”,从“智能机器人”到“预制菜膳食工程师”,一批紧密贴近社会需求的微专业,正在重新定义人才培养范式。

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特定学术领域或职业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学生修完后不授予学位,而是颁发微专业修读证书。尽管如此,微专业仍然以“小而精、跨学科”的独特优势深受学生乃至上班族的青睐。

这一创新举措,为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配开辟了试验田。微专业能及时响应社会需求变化,有效提升教育效率,在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上展现出“大功用”。比如,南京邮电大学“AIGC视觉创意”微专业仅包含6门核心课程,却能让学生在十几学时内掌握生成式AI的应用逻辑。

跨学科、产学研融合是微专业的另一显著优势。一方面,微专业提供了打破学科壁垒的通道,让学生有一个从“单一纵深”探索转向“交叉融合”学习的便捷机会;另一方面,微专业学生能在企业导师带领下,深入一线实操设备,在“真刀实枪”的历练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本领。

在促进微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如果高校不顾自身基础仓促开设微专业,则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学内容浮于表面。如果学生将微专业视为“镀金捷径”,片面追求技能速成,则会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深度认知和系统思维。此外,部分微专业还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长此以往,难免影响微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要让微专业更好发挥育人作用,还需多方共同努力。高校应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结合自身学科优势,面向新兴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等布局微专业,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步。对学生来说,应避免功利化倾向,在选修微专业课程的同时,注意夯实本专业知识基础,练就“时髦的真本事”。此外,建好微专业课程体系,教育部门也要健全微专业开设和评价机制,切实把好培养质量关。

如今,微专业正以“微创新”担当人才培养的“探路者”。相信只要以特色立足、以质量护航,这场“小而美”的教育试验,就一定能在人才培养与时代共进的潮流中书写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