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新育才机制  促进临床科研良性循环 

2024-11-23 22:34:1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参与项目获得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相关成果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PCT国际专利,形成专利组合……经过为期2年的博士后培养,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医师郑伟慧获益良多。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军介绍,郑医生是医学所与浙江省肿瘤医院采用“双导师制”联合培养临床博士后的典型人物。两家单位还联合设立钱塘交叉基金,3年共投入675万元,用于医生与科学家探索合作领域,促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浙江医疗资源丰富,在医疗卫生方面有多家高能级科创平台。”11月21日,浙江省卫健委党委委员、人事处(人才处)处长朱炜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结合浙江省“三支队伍”建设工作,浙江省卫健委要通过强化临床、科研、教学的合作协同,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索临床研发新模式。

今年2月,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6月,浙江省卫健委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浙江省卫生健康领域“三支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开展高水平医疗卫生临床创新团队培育行动。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程向东看来,不管是医学高峰建设,还是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都离不开人才。如果医院人才出现短缺、人才梯队跟不上、人才的蓄水池出现问题,医院的发展肯定会走下坡路。  

他介绍,在与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双方构建了医生与科研人员“组团式”研发架构,向肿瘤的病因、发展机制到创新药物、诊疗规范等发起全面攻关,医院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

目前,浙江省肿瘤医院每年有大约70%新入职的博士毕业生直接进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开展博士后研究。2019年至2024年,两家单位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项。

记者了解到,聚焦群众关注的常见、高发、疑难疾病,组建一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主攻各类专病诊治,是浙江省卫生健康领域“三支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

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博奥院区(心脑血管病院区)在杭州萧山揭牌,以心血管内科为核心,以泛血管概念为延伸,引入心脏大血管外科、神经内外科等血管相关科室,并以康复、影像、麻醉、ICU等为支持科室,旨在一站式解决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介绍:“浙大二院以‘十字人才观’为指引,精心打造了多元化的引人才、育人才、用人才、选人才、成人才、推人才一体联动的服务链,营造了尊人才、厚人才、颂人才、留人才的良性循环生态圈。”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90后医生柯昌乐医生说,2023年自己完成了在脂肪肝治疗方面持续多年的一个科研项目。在临床工作之余还能做科研,这得感谢医院的种子基金和科研轮转制度的支持。此外,医院多措并举,给钱、给时间、给资源,鼓励医生做临床研究。

经过前期摸排各单位、各地市需求,不久前浙江省卫健委联合浙江省财政厅启动了2024年“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申报。据了解,通过“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建设,浙江将培育一批具有较高临床能力素质和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健全临床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朱炜表示,今年浙江拟建设省级临床创新团队50个,会同各地各单位建设省级培育临床创新团队、省市共建(院省共建)临床创新团队70个左右,包含循环消化、感染呼吸、肿瘤血液、内分泌代谢与皮肤免疫等疾病领域。预计四年内,浙江省将完成布局300个“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