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雪
11月29日,中国移动算力网络应用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作主旨演讲时提出,后5G时代,人类社会活动正在从地面向空、天、地、海多维立体空间扩展,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覆盖、容量、传输速率、灵活性、服务质量等提出更加多样化的要求。在他看来,用户的智能化需求将被深度挖掘和实现,网络基于数据、算力和算法三大基础能力,可从以人驱动为主的人治模式逐步转变为网络自我驱动的自治模式。
论坛以“算网互融,数智共生”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产学研各界代表,共同探讨算力网络应用的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总经理方力表示,AI技术的革新推动终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模型能力日趋成熟并逐步由云延伸到端,终端侧成为承载AI应用的关键载体。
据介绍,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目前专注于端云算力协同与调度关键技术研发,打造云盘、云手机等算力网络创新应用。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正与之携手发展“算力+通信”的新质生产力,实现“通信功能与互联网应用等效”,让“通信让AI无处不在,AI让通信无所不能”,助力算力服务实现广泛普及。
算力终端是算力网络发展的原动力,其蓬勃发展离不开良性生态的多方协作。中国移动在论坛上发布了AI+算力终端开放生态合作计划,旨在推动产业上下游资源汇聚,与算力终端上下游全链路伙伴一道,实现从芯片到终端到应用的全方位合作,持续释放算力网络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AI+算力终端开放生态合作计划包括:一是与芯片厂商开展软硬件适配、兼容认证,联合产业打造从端到云全链路解决方案;二是加深与终端厂商的合作,打造“云手机+瘦终端”的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实现云手机OS与真机系统的深度融合;三是基于中国移动的算网优势禀赋,推动云终端的智能升级、交互升级、产品升级,共同构建泛云终端应用生态;四是加快与AI厂商的融合,支持多种大模型的接入,打造云OS智能体,推动“通信让AI无处不在,AI让通信无所不能”。
中国移动积极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算力网络建设,为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模式提供实体支撑。目前已建成“4+N+31+X”数据中心,实现了算网基础设施体系的建立。
作为算力网络的心脏,每个节点的点亮,都意味着一张无形的算力网在扩展,为用户提供即时、弹性的计算能力。论坛上举办的云手机算力网络节点建设点亮仪式,标志着算力网络节点建设进入加速期。
中国移动云手机是基于算力网络的标杆型产品,其初步建成了四大中心节点及多个分省和边缘节点,端到端操控时延降低至150ms以下,有效保障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随着算力网络节点的全面铺开,预计云手机平均端到端时延将降低至120ms以内,核心用户时延低至90ms,无限逼近实体手机的操作体验。真正推动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基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