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12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杨经绥、邓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孙传尧等17位两院院士以及38位地质矿业界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在京对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研编重要标志性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矿产总志卷》进行评审验收,专家组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中国矿产地质志·矿产总志卷》是继顾琅、周树人(鲁迅)1906年《中国矿产志》之后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创业历程、历史贡献、资源全貌、勘查成果、利用现状、未来趋势的志书,内容覆盖我国已发现182个矿种、7万余处矿产地。
专家组评审认为,该志书为当代中国矿产地质“大百科全书”,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性矿产地质详实志书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志书分析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禀赋、成矿条件、时空分布、产业发展等整体特征,提出了关于我国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可持续供给能力的若干判断,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志书首次按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矿点等五个规模级次,编制了中国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四大类矿产、182个矿种、7万余处矿产地分布全图(1∶250万)和说明书等,对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和支撑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具有重大意义;志书创新性提出新的矿床(成因/工业)类型分类方法体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将对我国矿床学研究创新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志书首次提出“三位一体”(矿种+规模+矿床类型)矿产地质图和“五位一体”(矿种+规模+成因类型+成矿时代+矿床成矿系列)成矿规律图的研编方法,指导各省、各成矿区带编制完成了新一代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提升了我国区域成矿学、矿床的成矿系列研究水平等,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评审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
据悉,作为我国地质、矿业领域重要文化工程的《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研编工作,自2014年在全国全面启动以来,在全国630家单位、4500余名地质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迄今共完成210部志书研编和终审,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88部。
(沙俊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