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  形成七大技术创新

2024-12-11 18:03:5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吴纯新 通讯员 祁曙光

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广东珠海到江门的通行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左右,标志着大湾区向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更进一步。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大湾区又一重大跨海通道。作为港珠澳大桥的西延,黄茅海跨海通道起于珠海市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终于台山市斗山镇。项目全长约31公里,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双向六车道,设置高栏港大桥和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黄茅海大桥两座主桥。

黄茅海跨海通道由广东交通集团建设管理,中交路建、中铁大桥局、保利长大等3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项目于2020年6月6日开工建设,2024年11月25日通过交工验收。

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主塔均为独柱纤腰型异形索塔,类似广州塔“小蛮腰”造型。“‘小蛮腰’高约260米,上下没有一个截面相同,按已有异形独柱塔施工方法,每个截面都需要一个钢模板,260米就要260个。”中铁大桥局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经理刘宏达说。

“在建设之初,我们进行了深度的研判分析,发现多个难题必须要攻克:超强台风频发,抗风设计难度大,施工期渡台风险高;超宽分体钢箱梁涡振控制难度大;项目穿越多条航道,通航复杂,船撞风险大;海洋腐蚀环境恶劣,耐久性保障要求高等。”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说。

朱超介绍,项目建设者完成了七大技术创新,他们首创双曲面独柱式钢筋混凝土索塔新结构、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减震耗能装置,首次提出“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措施,构建双曲面异形索塔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体系,研发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及大跨度钢箱梁施工技术,改进超宽分体钢箱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法,攻克基于单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测量技术,并首次建立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实现快速建造、优质建造。

记者获悉,黄茅海跨海通道主线桥梁植入了雷视融合和AI智能分析技术,采用智能融合感知设备,可实现对跨海大桥全要素实时数字孪生展示,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冯珠仔 摄)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