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网更可靠坚强,构网型技术有何“独门秘籍”

2024-12-15 22:03:4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实习生 胡泽妍

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和电子电力设备接入传统电网,这些电子电力设备,大部分依赖强交流电网运行,无法提供与传统同步发电机类似的惯量响应和频率/电压控制能力,对电网的支撑能力较弱,将导致电力系统的稳定裕度下降,失稳风险增加,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2月7日,记者从南瑞集团举行的紫金论电“构网型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专题论坛获悉,随着构网型技术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截至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覆盖能源电力全系列的构网型技术及产品,已在西藏、成都、新疆、内蒙古、青海、山西等多地示范应用,有效提高了电网的韧性和可靠性。

“新面孔”加入导致电网“失衡”

对于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来说,最理想的电网状态是电压、频率参数“平稳”,发电、用电电量“平衡”。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工程技术人员借助同步发电机(调相机、传统的火电、水电发电机等)自带的“惯性”来稳定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等参数。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可再生能源以及大型电力电子设备大规模接入电网,为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前者通常不具备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响应和电压支撑能力,后者一旦发生故障,可能会导致电压和频率的快速变化,并存在电压谐波等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到电网的稳定性,进而出现电网电压、频率不稳,甚至出现振荡等事故。

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40%。我国的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世界首位,2023年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在典型的送端如甘肃电网,以及受端如江苏电网,都已经出现了高比例电力电子化的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科学家提出构网型控制的概念。近年来,随着电网新能源装机和电力电子化比例快速增长的“双高”特征愈加明显,构网型技术得到重视和发展。

“传统电力系统的跟网型电力电子设备,支撑电网能力弱,抗干扰性差,所以需要采用构网技术,尽可能让电运输中的电压、频率稳定。”南瑞集团技术方案中心副总经理冯炜介绍,把电流看作水流,把电的传输看作水流在水管中的传输,当水压不稳定,会造成用户用水困难,甚至损坏水管。构网型技术就像是一个带“压力调节功能”的“水阀”,在送/用水的同时,调节水管压力,使其稳定。

主动“抗风险”的构网型技术

构网型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前沿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是跟网型技术。跟网型技术的核心是“跟”,即发电设备跟随电网的电压和相位运行,实现与电网的同步。

而构网型技术并非“构”成一张新电网,而是将那些采用电力电子技术的设备,如储能、静止无功发生器(SVG)、风机、光伏等,变成能够主动响应和支撑电网电压、频率等参数的电源,起到类似同步发电机的作用,主动支撑故障和稳态状态下的电网动态稳定,进而促进新能源的消纳。

冯炜表示,构网型技术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电压源,主动支撑电网的电压、频率和功率稳定,特别是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响应并提供必要的支撑。相较于跟网型技术,构网型技术具有更好的电网适应能力,具备并离网切换和系统故障到恢复的黑启动等功能。

从2012年至今,南瑞集团持续引领构网型技术发展创新,研制了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SVG)、静止同步调相机,低压组串式、集中式、高压直挂式储能,构网型风电变流器,构网型光伏逆变器,构网型柔直五类核心产品,形成了构网型技术的场景方案全覆盖、产品装备全系列的科研产业布局。相关产品已在西藏、成都、新疆、内蒙古、青海、山西等多地示范应用。

与会专家表示,构网型技术的优势日渐凸显:一是促进送端电网的新能源消纳,避免大规模新能源连锁脱网风险;二是在受端电网电源“空心化”趋势下,可防范系统故障下暂态电压失稳,保障高峰时段供电能力;三是通过超强故障穿越支撑能力、孤岛连续供电技术,保障薄弱电网的供电能力。

南瑞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山社武说,构网型技术仍处于规模化发展早期,为满足当下大规模清洁能源发展需求,保障我国复杂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行业达成共识,助力构建“同步机+构网型设备”双稳定支撑模式,构网型和调相机两种技术路线会在一段时期内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