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1月3日,以“新质 新人才”为主题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上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的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这是国内首份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报告,旨在系统性梳理和探究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这一新兴人才群体,为身处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汹涌浪潮中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人才选育留用的参考蓝本。《报告》通过对联想集团、TCL科技集团两家智能制造业领军企业以及钛方科技的调研,特别是对联想四大产业基地的深入实地考察,细致勾勒出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紫领人才,分析其在智能制造业中的当前状况、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分析,“紫领”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正在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
《报告》表明,在人才学历要求方面,紫领职位对高中及以下的学历需求呈下降趋势,对大专的学历的需求较为稳定,但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报告》预计,紫领职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长至2035年的57%,实现翻倍。
《报告》认为,紫领人才是工作内容革新的承接者、AI赋能中的优势群体、自动化与数智化浪潮下的进化者,通常具备多个典型特征,包括以生产一线为主要工作场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并拥有相对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为了进一步勾勒出紫领人群画像,《报告》构建了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紫领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其由6个核心胜任力因子组成:业务高效驱动、新质科技接纳、创新学习进取、多元技术融合、人际沟通影响、核心价值引领。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将劳动群体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产生诸如紫领这类新兴产业工人群体,这也是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和挑战的措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认为,“紫领”群体的兴起,最根本的表现是劳动者劳动禀赋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必然带来整个产业的转型、产业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报告》认为,学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比例逐年攀升,产学研结合成为培养新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政府、企业应鼓励深度合作,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加速人才成长。同时,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人才适应市场变化,实现高质量就业。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紫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与高校需要合力。“这些年企业转型升级非常快,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很大,‘紫领’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学校在教学方面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和院校做紧密协作。”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新媒体部副主任孙兴伟认为,紫领人才项目可能会成为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径。
据介绍,联想集团于2021年3月启动“紫领工程”。该工程旨在培养多层次、复合型新IT高技能人才的工程。这也是业内首个集企业内训、供应链上下游人才合作、校企合作之力于一身的人才培养工程。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办,联想集团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