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秀英
近日,鸿蒙操作系统首次在电脑端亮相,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领域实现重要突破。鸿蒙电脑由华为历时5年,集结上万名工程师、联合20多家研究所共同完成,积累了超过2700项核心专利。
鸿蒙的成功是属于长期主义者的胜利。去年10月发布的原生鸿蒙也是“十年磨一剑”,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全面突围。事实上,开年以来,从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到《哪吒2》屡破票房纪录,“长期主义”成为解读这些现象级产品的一个高频词:DeepSeek深耕底层技术,持续创新和优化大模型架构,得以一鸣惊人;《哪吒2》团队“死磕”5年,对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特效精益求精,终得爆款。
但有人持不同意见:成功者的故事尽可大书特书,可他们也许只是“运气好而已”,在讲求效率的当今社会,凡事还是要主打一个“快”字——快速抓风口、快速拿项目、快速出成果,长期主义太“低效”了。于是我们看到,有的科研人员过度追求短期成果,忙着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却忽视了对核心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的科技企业倾向于“短平快”项目,不愿在周期长、风险高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上下功夫。
这种观点和做法是对长期主义的误读。诚然,任何成功都可能存在运气成分,但长期主义者的胜利,源于其对科技创新本质的深刻洞察和选定战略方向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科技创新尤其是底层技术攻关具有“长周期、高风险、慢回报”的特征,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和改进,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信奉长期主义的人坚信,真正的战略优势,藏在那些“短期看不到回报,却决定未来生死”的坚持里。
他们用实践给出证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青蒿素到杂交水稻、从复兴号到C919……这些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成就,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硕果,是时间赋予“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褒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在基础研究的“无人区”实现突破,在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
科技发展史反复告诉我们,那些改变人类文明轨迹的突破,从来不是即时满足的产物,更不是统计学中的幸运样本,创造奇迹的往往是深谙快慢辩证法的坚持者。他们选择做“时间的朋友”,或许当下无人喝彩,却依旧顽强地默默向下扎根。在科技创新被寄予厚望的当下,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