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发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以下简称“防震减灾18条”),旨在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是全国层面首次编制的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行为技能规范,共包括18条内容及其释义。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共9条,基本行为和技能共9条。
条目聚焦需求、力求精炼,释义通俗易懂、清晰简洁,有助于指导地震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强化重点内容科普,为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供依据,合力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
记者翻阅“防震减灾18条”,其指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不可避免,地震灾害可以减轻。地震预测还是世界科学难题,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减轻地震灾害,重在防御。城乡建设需要科学选址并做好抗震设防,社会和公众需要做好应急准备。
在基本行为和技能方面,公众应主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积极参与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会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获取地震预警等地震信息服务,能够识别红、橙、黄、蓝四个地震预警级别;要养成防震备灾习惯,准备地震应急包,合理放置家具、电器和高大物品,熟悉周边避难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制定家庭应急避险计划并开展演练。
“防震减灾18条”指出,遭遇地震时,伏地、遮挡、手抓牢,强烈震动结束后迅速移动到安全位置,是地震应急避险的主要原则性措施。
具体来说,一是伏地,感觉震动强烈时迅速就近采取蹲伏或跪伏等姿势,以防摔倒;二是遮挡,就近寻求牢固物的遮挡或护住头部,如躲避在桌子下(旁)、床下(旁),以防被坠落或倒塌物击砸、埋压;三是手抓牢,双手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身体滑动或被甩离安全位置;四是强烈震动结束后迅速移动到安全位置,一般情况下是指无砸压、水淹、塌陷等风险的户外空旷开阔区域,移动时要远离可能会有物体倒塌掉落、会被埋压的地方。如果在公共场所,要注意避免慌乱,听从指挥,以防踩踏。以上措施主要针对室内环境。在户外,伏地时需要就近选择开阔区域。在有玻璃窗、广告牌等物体掉落危险的繁华街道或楼房下时,用手、背包等保护头部,迅速远离。远离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电线杆等,以防砸压。远离山脚、陡坡,以防崩塌、滑坡、滚石。远离危险品工厂、仓库等,以防遭遇次生灾害。
地震中采取避险措施时,行动要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错过时机。不要盲目跑动,否则容易被震落的物体砸伤。住在高楼者,不要采取跳楼、乘坐电梯等不当避震逃生方式。震后不要立即返回建筑物内,以防余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