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姜胜来
1月15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湖北洪山实验室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为契机,在人员聘用、薪酬待遇、成果奖励等方面大胆突破,实行“自主引育、自主设岗、自主定薪、自主评价”,搭建精准灵活引才机制,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力争为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生物育种关键核心人才队伍。
该实验室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不把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科研项目类型、人才称号、各类奖项作为引才用才前置条件和判断唯一依据,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人才。着眼生物种业领域,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面向全球高端科研平台开展人才需求摸底,定向招引,在全球范围内从剑桥、耶鲁、德国马普所、冷泉港实验室等知名院所全职引进40余名优秀人才,其中外籍科学家3名。
以大先生、大团队为牵引,实行“个性聘约”,整合组建基因组育种等大型公共平台,自主设置岗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岗位聘用机制。该实验室根据创新目标任务,按研究物种、产业链条精准匹配岗位,对优秀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实现人才成长与实验室发展同频共振。在基因组育种、单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等交叉科学领域自主设岗,从职业道德、学术研究、团队建设、公共事务等方面约定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推动实验室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中,水稻团队在全球首创“米饭型全谷黑米”理念;油菜团队培育的“中油杂65”创油菜新品种公开报道的含油量最高纪录;淡水鱼团队创制出“无肌间刺武昌鱼”优异种质。
以有组织科研加快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该实验室自主实行重大项目遴选制、委托协商制和项目谈判制,不求“所有”,但求合力攻关。该实验室遴选、举荐优秀人才和团队承担科技任务攻关,特别是举荐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力推“80”后研究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中锤炼青年人才组织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内生动力。
建立成果评价规范指引和成果激励机制,规范多元成果评价方式,完善落实《湖北洪山实验室关于规范成果署名的规定》《湖北洪山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赋予成果完成人更多自主权、支配权、决策权。规范科技成果激励机制,实施《湖北洪山实验室科研成果后补助管理办法》和《科研成果后补助实施细则》,对符合实验室中长期战略规划,体现实验室综合实力的突出成果、突出贡献予以激励,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论文,品种、标准、专利、新兽药,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奖励、成果转化等系列成果。
此外,洪山实验室自主聘用,实行“三方协议联聘制”,实验室、引进人员、组建单位共同签订三方协议,以实验室为主体聘用提供全职引进人员的工资薪酬、科研启动费、安家费等,共建单位托底保障,提供住房、子女入园入学、就医等保障,保证引进人员与本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
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实验室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实验室人才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验室积极向各主管部门争取事业编制支持。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历经资格评审、室务委员审议、省委人才办审批等规范流程,实验室26位研究人员获批省直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真正做到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