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在四川盆地西北缘的森林深处,隐匿着一处自然与现代科技和谐共融的奇迹之地——四川成都站(森林)。近日,这座由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携手申报的监测站,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为何四川成都站(森林)能够成为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一员?它在该网络中具体扮演了哪些角色?1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前往该站,对其一探究竟。
生态监测 守护生物多样性
冬日里的四川成都站(森林),寒风呼啸而过。四周古木参天,枝叶交织成一片翠绿的穹顶,晨曦初破,阳光斑驳陆离地洒在地面上,空气中也弥漫着泥土与树叶的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四川成都站(森林)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其入选的首要优势。”成都市彭州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监测站站长王海龙介绍,四川成都站(森林)坐落于彭州市北部龙门山区域。
龙门山区域,是大自然最为慷慨的馈赠,拥有3000余种植物、近400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兽类47种、鸟类4种,使之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为生态质量监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王海龙表示,除此之外,四川成都站(森林)拥有完善的监测设施与功能。该站建筑面积仅为700余平方米,却已具备完善的植物标本间、实验室、储存间等功能性用房,并且在森林碳汇、环境要素、哺乳动物、植物物候等方面也已建成相关基础设备,基础条件坚实可靠。
据介绍,四川成都站(森林)主要承担着区域样地监测任务,积累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数据,对生态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同时,该站还对遥感监测发现的生态问题线索、生态类型变化等开展现场技术校核,并通过原位固定监测,对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生态遥感参数产品进行验证与校核,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监测的精度与效率。
2023年以来,四川成都站(森林)共辐射成都市75块样地监测,在成都市龙门山区域的样地内,监测到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技赋能 绘就生态蓝图
碳通量塔、无人机航空遥感、哺乳动物红外相机、智慧监测杆……通过这一系列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四川成都站(森林)实现了对生态系统的精准监测和高效管理,科技成为了生态的守护者。
“以前我们都是人去爬山涉水,日复一日、不分四季地穿梭在森林之间,拿着记录本,仔细记录着珍稀动植物。”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翟世明分享道,“但人力终究是有限的,加之山区地形复杂多变,许多区域潜藏着难以预知的风险,使得我们的脚步无法触及每一处角落。”
随着科技的到来,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目前,四川成都站(森林)已按照主要监测内容、监测任务配置了一批监测设备,共20台/套,主要针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地表过程关键参数的地面观测。此外,该站周边建起了碳通量塔和自动观测气象站,用于开展森林碳监测和环境条件自动监测。
翟世明介绍,森林中还安装了哺乳动物红外相机,能在不惊扰野生动物的前提下,记录下它们的生活习性,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也让监测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准确。
“四川成都站(森林)的入选,不仅是对其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生态监测工作的期许。”王海龙表示,下一步,该站将继续发挥其在地理位置与监测技术上的优势,结合龙门山生态本底情况和管理需求,瞄准龙门山样地网络建设与监测、碳通量监测、遥感监测地面验证等目标,承担起龙门山区域的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任务并开展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