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1月22日,2024四川大科学装置创新成果发布会暨四川大科学装置开放合作联合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成都举办。曹臻、王贻芳、何川等多位院士专家及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志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共同探讨大科学装置未来前景,及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会上,王贻芳院士就“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布局与创新挑战”,介绍了什么是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的现状及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等。他提出,大科学装置已成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的主平台、推动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新引擎、国家创新高地的强内核。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机会难得,意义重大。
何川院士在专题报告中表示,我国已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和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超过60个。四川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产出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成果,有望为孵化出一批新兴产业。未来,凭借良好的大科学装置基础,四川要抓住机遇,推动大科学装置成果“沿途下蛋”,技术延伸应用和就地孵化。
会上还发布了“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中国环流系列装置实现1.5兆安等离子体电流运行、PandaX实验太阳硼-8中微子研究取得突破、肿瘤mRNA疫苗研发、低空空域目标大视场检测定位系统、高分辨率高能工业CT等6项近年来四川省内布局的大科学装置产出的重要成果,展示了四川大科学装置在创新策源和产业孵化的巨大潜力。
本次会议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下,由四川大科学装置开放合作联合会主办,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共同承办。会议提出,四川大科学装置开放合作联合会未来将更好担当服务在川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成果转化等使命,加快完善多方协同、相互赋能的生态体系,推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