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侠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自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山体滑坡发生以来,各方力量正赶赴现场开展应急抢险救援。面对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灾害,施救过程中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下一步地方政府和居民该如何科学预防?2月9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全才。
“和地震次生灾害不同,对前缘存在非季节性河流的高位崩塌型滑坡要特别注意山体滑坡可能引发的河流堵塞问题,一旦堵塞积水形成堰塞湖,必将对下游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王全才建议,救援队伍在施救过程中应扩大视野,注意其他相关的安全问题隐患。
此外,对于筠连县这类高位崩塌型滑坡而言,后缘和相邻部位仍存在引发高位岩体二次崩塌的可能,相关部门需对滑坡体上方及周边山体进行动态监测,尤其关注裂缝扩展、岩体松动等迹象,必要适当扩大危险区划定的范围并疏散人员。
“关于后续科学预防问题,我认为‘群测群防,动态监测’是关键。具体而言,地方政府与居民需对居住区后山尤其是存在高陡硬质岩坡的不利背景条件进行认真排查,对有裂缝变形行迹的要开展常态化巡查,重点关注裂缝、渗水、异常落石等异常现象。”王全才表示。
同时,王全才强调,要重点提高雨季和冷暖交替季节这两类时间节点的关注度。雨季强降雨和长期降水易触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冷暖交替季节,如冬春交替,冻融作用会加剧岩土体崩解,导致山体崩塌。“遇到这两个时间点时,居民应关注气象与地质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密切关注隐患点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发现裂缝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王全才说。
王全才表示,四川地质灾害因独有的不利条件在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高位崩塌型滑坡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复发性特点,隐患区域“看似数十年平静,实为动态累积过程”,需以此次滑坡事件为契机,对四川省类似存在集中威胁对象的地貌区域(如高陡坡体的后山、中低频率泥石流堆积扇)开展系统性排查,推动“技防+人防”结合,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