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这几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挂任)张兴赢正在进一步完善提案。
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是张兴赢履职的第八年。如何提交一份高质量提案,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严格的要求。
张兴赢的履职故事始于他的“老本行”——气象卫星。过去近二十年,他深度参与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研发与应用,深知卫星遥感技术对监测全球气候变化、服务防灾减灾的独特价值。然而,在基层调研中,他发现许多地区仍面临地球综合观测信息不精细、不及时、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缺乏精准数据支撑等问题。
“科学家不能只待在实验室,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带着这样的信念,张兴赢开始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奔走呼吁。
2024年1月起,张兴赢又有了新身份——作为第24批中央博士服务团团长,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挂职锻炼。
从气象“跨界”到生态环境,从国家的宏观管理到社会的基层治理,张兴赢深切感受到,不仅可以用自己长期在气象部门的科技积累赋能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还可以作连接中央和地方的桥梁,让宏观政策在基层更好落地。
一年来,他深入多地调研,听取一线声音,掌握第一手资料,带着政协委员的使命,在基层探寻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答案。
张兴赢的提案总带着鲜明的“数据印记”。2018年,他履职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年,就带来了《统筹对地观测计划,效益最大化开展民用航天活动》的提案,建议统筹规划全国对地观测计划,更大程度地开放卫星遥感数据,促进卫星遥感资料在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应用。2021年,他又提出了《关于加大投入建设碳中和科学监测和评估体系的提案》,建议加大投入建设天-地一体化、业务化和长期高精度的温室气体科学监测网络。2024年,他联合多位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全面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提案》,其中一组数据令人警醒: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超3000亿元,如果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为此,他建议超前部署地球观测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的管理协调机制和数据共享政策。
这一建议迅速引发反响。国家发改委在回复中明确表示,将把气象卫星应用纳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农村部也试点推广“卫星+保险”模式,利用遥感技术为农作物受灾定损,惠及数百万农户。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威胁,张兴赢去年两会期间带来的《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的提案》也得到了相关部门采纳和落实。去年9月,国家疾控局等13部门联合出台《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部署10个领域重点工作任务。他亲身践行,积极推动提案内容在基层落实,在他的努力下,柳州市疾控中心入选国家疾控局第二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应用试点单位,广西举办首届环境与大健康暨宜居康寿广西交流推进会。
今年,张兴赢将继续基于科学数据,聚焦冰川消融的生态环境风险、气象和气候变化对金融业的影响、减污降碳协同监测等议题,带来从风险预警到制度建设的多份提案。
张兴赢常说:“科学家的使命是探索真理,而政协委员的使命,是把真理转化为人民的幸福。”他坦言,无论身份、岗位如何变化,将始终恪守着永恒的“不变”——那就是为民服务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