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到达驻地后不久,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就将接下来要陪伴自己一周多的书桌布置妥当。
笔记本电脑旁是敦煌壁画元素鼠标垫,重要资料放进印有敦煌莲花藻井纹样的文件袋,宝珠华盖造型的冰箱贴立在桌上,也是一个漂亮的摆件;飞天莲花藻井样式的纸雕灯冰箱贴正在充电,它能发出微光,化身一盏小夜灯……
汪万福将“敦煌元素”装进了他随身的行李箱。他对记者说,“这不是我‘带’的东西,这就是我‘用’的东西。”自1992年加入敦煌研究院,他就被打上了“敦煌烙印”。
汪万福从文件袋中抽出一份材料,上面印着仿爱夜蛾对敦煌壁画的影响研究。“看,这种昆虫附着在壁画上,它们的抓附、运动,还有振翅时鳞粉的脱落,都会对壁画造成破坏和污染。”汪万福笔画出小虫子抓挠的样子。
此前,汪万福的团队在莫高窟洞窟内建模拟洞窟,放置模拟壁画,研究仿爱夜蛾究竟如何对壁画产生影响。通过图像和力学分析,他们发现,仿爱夜蛾成虫爬行时的爪部接触冲击和拍翅行为均易造成壁画损坏,对于带有起甲、酥碱等病害的脆弱质壁画危害的风险更大。
这些和洞窟共生的小昆虫,也在无声影响着洞窟。
如今,汪万福还会经常去莫高窟的各个洞窟,感受先民在此锤凿的技法和智慧。看到病害壁画时,他心头仍会涌起阵阵伤感。汪万福说,修复时要小心再小心,“就像给小孩打针一样”。
其实,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也已不局限于敦煌。
汪万福讲起他们持续十余年的一项工作。
在距离敦煌一千多公里的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秦长城遗址,汪万福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等单位一起,发现了植物与土遗址共生的生态密码。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其墙体表面附生着大量维管束植物和生物结皮。为了弄清楚这些生物对土长城本体有何作用,研究团队小心翼翼在长城上采样,带回这些活着的植物,回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模拟长城材质和建造工法,进行实验;多次实验之后,他们筛选出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案,在长城本体上试点。
研究发现,维管束植物和生物结皮的协同作用能有效缓解遗址本体遭受风雨侵蚀。
“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在生物结皮研究上实力雄厚,我们敦煌研究院对文物又非常了解。强强联合,科技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解法、新思路。”汪万福感叹。
说话间,汪万福打开电脑上的文档,他为今年两会也准备了多份建议。汪万福滑动着鼠标:“我们不仅关注莫高窟,也关注整个敦煌地区的生态。我建议加强敦煌盆地的应急补水工程建设,防止库姆塔格沙漠东扩。敦煌生态改善了,我们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有效保护。”
时间回溯到30年前。汪万福加入敦煌研究院伊始,就接手莫高窟崖顶生物固沙项目。他带着团队建林带、扎方格、立栅栏……如今,莫高窟窟前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但是,这里的生态屏障依然脆弱,敦煌整体上的风沙问题仍然存在。汪万福真诚地希望,莫高窟的呼吸能更加轻盈、澄澈。
记者临走前,汪万福拿起了放在床上的一条领带,准备将它挂好。这是敦煌繁文盛锦领带。接下来,他将戴上这条以敦煌壁画中常用的土红为主色调的领带,走向两会会场,以一名文物守护者的身份,履行好代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