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记者3月6日获悉,为更好地积累完善海洋关键材料服役数据,促进海洋领域关键装备技术快速突破,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近日开发出海洋关键材料服役数据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集物联设备管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存储和展示于一体。结合前期开发的相关装置,以及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宁波材料所初步构建起具有“感知-传输-存储-分析-展示”功能的跨海域海洋关键材料服役数据平台。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我们开发的海洋关键材料的服役性能。”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毛飞雄研究员介绍,该平台相当于给海洋设施装备戴了一个外在的监测系统,材料在服役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数据,都会反馈到平台上。研究团队再根据这些参数,建立模型,推断材料的腐蚀程度。
平台部署依托于超融合硬件系统4节点的计算集群,目前已接入东海、南海、深海等9个海洋环境监测站点,累计上报海洋防腐材料、防污材料、牺牲阳极材料、金属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等海洋关键材料服役数据超3290万条,同时,平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监测站点场景高度还原。
由宁波材料所王立平研究员、毛飞雄研究员、柯培玲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18年已经开始了相关工作的筹备和布局。“我们前期开发了跨海域材料腐蚀物联监测系统、浮标海床基海洋立体监测装置、深海原位腐蚀损伤监测实验舱、室内耦合环境模拟装置,以及多种机器学习模型。”毛飞雄说。
据了解,下一步,团队将加快推进探索“物联网+数据+AI”的实海环境材料服役损伤精准评价研究模式,进一步突破海洋关键材料服役耦合损伤评价与寿命预测精度差、周期长的关键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