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霖代表:把科学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

2025-03-09 14:41:4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双减”成果,持续优化基础教育生态。

作为国家教育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校,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以“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核心目标,通过整合本土资源、联动社会力量、强化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平台,构建贯通课堂内外的科学教育体系,让科学的种子在真实情境中生根发芽,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第二小学校长李青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纲,构建螺旋式进阶课程体系,注重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低年级学生通过‘生命农场’观察植物萌芽、记录天气变化,在触摸泥土的过程中感知自然规律;中年级学生利用工具探究材料性能,设计对比实验破解物体浮沉之谜;高年级则深入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领域,通过乳酸菌发酵实验揭开微观世界的奥秘。”

李青霖举了一个例子,在《制作一把杆秤》课程中,教师将杠杆原理与数学测量结合,学生动手制作工具并精准验证理论,让抽象概念化为具象成果。

结合曲靖独特的爨文化资源,曲靖市第二小学还建立“小爨娃科技梦工厂”研究基地,将古鱼化石、珠江之源等地域特色融入课程。

在“宣纸拓印化石”活动中,学生通过传统技艺复现远古生物轮廓,科学探究与人文情怀交织生长。“我感觉自己在和亿万年前的生物对话!”学生张子轩在活动中激动地说。

“为了推动跨学科融合创新,学校以STEAM教育为抓手,打造多元科学社团。推出编程机器人、蚕丝扎染、天文观测等项目,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培养综合能力。”李青霖说。

在“桑蚕丝语”课程中,学生从饲养蚕宝宝开始,研究生命周期规律,体验传统缫丝工艺,最终创作出融合科学与艺术的扎染作品。“蚕丝不仅柔软,还能承载千年文化!”学生王小雨在成果展上自豪地介绍。

此外,曲靖第二小学校长与曲靖科技馆、气象局共建实践基地,并结对科普机构,每年举办“科普进校园”,开展“科普大篷车”“移动科学站”等实践项目。

“我们通过推广家庭小实验活动,助力50%学生在家庭中建立实验角,形成‘家校社’协同的科学教育网络。”李青霖说。

五年级学生陈思涵的家庭实验室里,恒温箱中的雏鸟破壳瞬间被全程记录。“生命诞生的庄严让我想成为生物学家!”她在分享会上感慨道。

为了打造涵盖物理、生命科学等主题的“校园科技馆”,曲靖市第二小学投入20万元升级科学实验室,并计划五年内建成区域特色科学教育品牌。

“新建科技馆将作为‘小爨娃大科学’实践行动的核心阵地,开展人工智能、3D打印、AR技术等前沿项目。例如,学生利用3D打印机设计‘火星基地’模型,在虚拟与现实交融中激发创造力。”李青霖说。

随着“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的实施,曲靖市第二小学引进理工科硕士教师,并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教师培训,累计组织教师赴陕西、重庆等地研修。通过实验技能大赛、AI教学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科学教师王静在省级实验课评比中以《把盐放在水里》荣获佳绩,她深有感触地说:“学生从溶解速度的变化中领悟科学规律,这种探索过程比结果更珍贵。”

从天文望远镜前的惊叹到蚕丝扎染中的文化传承;从家庭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科技节舞台上的自信身影;从谢敏老师的《制作一把杆秤》入选国家级录课案例,到成为区域教学范本;从一年一度的“爨娃科创嘉年华”到定期筹办学生作品展、项目成果展示……

曲靖市第二小学坚持践行“科学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灌输知识”的理念。

“当孩子们亲手触摸地球的脉搏时,他们已不再是旁观者——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探索者、改变者。”李青霖说,在“双减”背景下,学校以系统化思维优化科学教育体系,赋能教师成长,激发学生潜能,让科学的种子真正播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静待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