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泉 常永健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南海海域,白浪掀天。近日,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联合山东舰紧贴实战开展舰机联合搜救演练,锤炼部队实战化背景下的紧急搜救能力。
“一名人员落水,现命你部立即出动,前往救援!”在接到指挥所指令后,该部搜救机组空地勤官兵迅速奔向航母甲板。
海上搜救,对于直升机而言,犹如大海捞针,难度非常大。此次演练中,南海海况复杂,海水冰凉刺骨,对落水人员身体机能消耗极大。早发现一秒,落水人员就会多一秒生的希望,这对搜救机组提出了更高要求。
机长按照指挥所要求,迅速下达指令。此时在后舱的陆健和鄂闯也根据任务需要迅速穿戴搜救装备。
搜救机组的训练不同于其他,只要是担负战备值班,机组成员就必须全员在位,即使是训练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有任务,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事发海域。
“可以起飞!”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搜救直升机直奔目标海域。陆健和鄂闯根据塔台指示的“落水人员”海域位置,结合从起飞到目标区域的大致时间、风速风向、海洋流速、海面气象情况等实时数据,对“落水人员”的位置进一步精确定位,尽可能地缩短机组搜索时间。
海上搜救不同于陆地,“落水人员”的位置是随着海浪不断变化的。虽然他们随身携带了定位设备,但受定位精度、天气海况等原因的影响,偏差有时候会有数公里,如果方案做得不够充分,会严重影响搜索目标的进度。
抵达目标海域后,机组成员立即规划搜索航线。鄂闯和陆健仔细观察分析海域情况,再次检查绞车、钢索等装备,确保发现目标后能第一时间实施救援。直升机在海面上空来回盘旋,机组人员全神贯注进行目视搜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右前方发现疑似目标!”数分钟后,经过进一步确认,机组在波峰浪谷间发现了渐隐渐现的“落水人员”。
“确认目标!”机长在陆健的引导下,驾驶直升机逐步向“落水人员”移动。
“出舱!”陆健快速测算目标与直升机相对位置距离,一边操纵下放钢索,一边提醒前舱修正位置。鄂闯不断上下摆动手臂示意陆健下放钢索,逐渐向目标靠近。
“位置好保持住,救生员准备接水!”由于直升机距离海面较低,“落水人员”随着直升机旋翼气流在海面漂浮不定。在下降过程中,海面浪涌突然增大,鄂闯时而接近目标,时而离海面2—3米,营救难度急剧增加。
机长按照陆健指令操纵直升机缓慢向前,在入水的瞬间,鄂闯看准时机一把抓住“落水人员”,第一时间用快速救生带将自己与“落水人员”捆绑在一起,并做出上拉手势。只见钢索稳稳上升,顺利将“落水人员”救助至机舱。
鄂闯返回机舱后,飞行员随即驾驶直升机向母舰飞去。到达甲板上空后,机长结合风向风速变化,不断修正飞行姿态,稳稳降落在起降区内。直升机刚刚停稳,舰上医务人员迅速将“落水人员”抬上担架,送往急救室抢救,实现了此次搜索救援与紧急转运的无缝衔接。
飞行结束后,刚刚参与演练的机组人员还未脱下装具,便径直走进飞行准备室进行复盘总结。该部领导向记者介绍,此次演练,他们紧盯未来战场救援需求,最大程度模拟真实战场环境,通过与各部门协同配合,探索完善了复杂海况下落水人员的搜救方法,部队综合救援能力得到了有效检验。此外,他们还根据现场态势,灵活调整相关方案,优化快速搜寻、转运、救治等各个环节流程,在建立和运用搜救体系、提升舰机联合搜救效能上作出有益探索,为提升战时海上支援保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姬翔、孙铭垚、任测、刘凯、梁焱森参与报道;视频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