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李丽云 通讯员 衣晓峰
推动医疗、医保、医药的联动整合,成为提升医疗公平性和效率的关键举措。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田懋一教授及团队成员刘廷卓、申家荣等人围绕“三医联动”改革的实施与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3月28日发表在《自然》子刊《NPJ卫生系统》。
自2014年起,我国将“三医联动”纳入医改核心任务,旨在通过政策协调促进三大领域的协同发展,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药品耗材供应体系之间的协调,增强卫生体系的效率和公平性。
研究表明,我国的“三医联动”政策逐步走向成熟,涵盖了改革的多个层面。经过详细分析,专家团队归纳出12个主要政策策略,其中包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全民医保覆盖”“卫生信息化建设”“药品集中采购”等,涉及领域广泛,重点突出。
在“三医联动”相关政策中,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大量探索。例如,针对当前的医保支付方式,政府不断给予调整,以提高支付效率,减少支付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研究还发现,随着“全民医保”的推进,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进一步加深了医疗保障的公平性。
尽管我国的“三医联动”改革在资金和政策支持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在不同地区更好地协调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已成为日后发展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卫生信息的共享与整合方面,部分地区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差异化挑战,这就要求更加精准和灵活的政策措施,以更好适应各地发展需求。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卫生人力资源的持续优化,无疑会为改革的进一步落实提供坚实的支撑。
研究还证实,“三医联动”改革在促进卫生公平性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加强基层卫生系统的建设和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基层医疗保健的可及性,使城乡居民享有更加均等的医疗服务。特别是通过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还扩大了农村地区居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机会。此外,“三医联动”改革优化了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增强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使更多偏远地区的居民能够及时获得医疗保障。
“三医联动”政策不仅仅是对三大领域的独立改革,更是通过协同作用提升系统整体效能。医疗服务需要借助医保支付手段引导患者合理就医,药品供应要与医疗服务体系协同保障,医保支付方式也需与医疗服务能力相匹配。这样的联动思路意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让全体国民在医改中获得“红利”。
田懋一教授认为,如何进一步完善“三医联动”政策,促进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当前和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展望未来,我们要在政策制定、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和三医协调发展等层面持续发力,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伟大目标努力,为人民群众筑起更为牢固的健康屏障。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