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写在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首届学生开学之际

2025-03-29 22:30:0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当前,科技创新已进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不同学科融合,往往能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该学院旨在探索出具有科教融合特色、引领科技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首批招收的学生共368名,他们都是在读博士生,来自69个学科专业。

“成立前沿交叉科学学院是国科大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变革之路的重大举措。”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周琪强调,该学院首届学生作为中国科学院、国科大科教融合3.0新时代的“黄埔一期”,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引领,能从实践中找问题,在科学指导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塑造自身创新能力。

“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将积极促进新技术背景下前沿领域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孵化建设’为核心使命,聚力培养新时代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院长郭田德说,学院遴选的首批导师共855人,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等23个一级学科。

郭田德表示,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主要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以“超常规培养”方式快速培养一批能迅速投身于重大科技任务或产业创新一线的高质量人才。所谓超常规培养,主要指超常规的资金投入、超常规的培养方式以及超常规的机构或组织,为研究和实践架起桥梁。

“比如,前沿交叉科学学院采取导师组制进行博士培养,导师组由从事重大需求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导师组成,每个导师组至少有3名导师,包括国家重大任务研究人员中的博士生导师,这是第一导师,还有校本部的骨干教师,也就是学院导师,他们全流程参与学生培养以及企业导师。这样才能和产业界密切合作,实现学以致用。”郭田德举例解释道。

开学典礼上,导师代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副所长李泠在发言时表示,希望学生们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质疑和验证;学会合作与交流,发挥团队的力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在科研道路上,你们可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请记住,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李泠特别提醒同学们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前沿交叉科学学院这个‘重大需求领域人才培养特区’,我们要主动融入大团队,以‘破壁者’的姿态打通学科藩篱;要主动利用大平台,将实验室的参数转化为生产线的变量。”作为学生代表,国科大前沿交叉科学学院博士生庞宇轩在发言时号召大家接过“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棒,主动攻坚大任务,敢做“超纲题”、敢闯“无人区”,为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注入新的青春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摄)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