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雪
4月12日,“仿生视觉产业与投资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上海大学仿生视觉与类脑智能研究所所长张晓林表示,仿生视觉技术,能够加快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场景。
仿生眼技术是模仿生物视觉系统的人工智能视觉感知技术。张晓林说,当前机器人难以达到产业化应用标准的主要阻碍之一,是视觉领域存在缺陷。传统机器视觉依赖有限的数据处理能力,无法形成立体视觉,导致机器人没有足够的信息获取与判定能力,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完成快速追踪目标、空间位置判定等高效、准确的响应执行。而仿生眼技术能够大幅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让机器人“看得更清、反应更快”,同时具备实时学习和自适应能力。
当前,机器人行业尽管在基础理论、性能效率等方面不断完善、快速迭代,但距离稳定成熟的商业产品,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仿生眼有望开启机器人产业化浪潮。
经过国内外数十年的成果积累,仿生眼技术日渐趋于成熟,已在多个领域落地,推动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智能协作”演进。部分国内企业如爱观视觉等,其产品已经率先在上海地铁1号线弓网在线监测中投入使用,取得良好效果。据悉,爱观视觉近期还将在农业果蔬采摘、低空空域、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更加高效和智能的应用。
据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到2028年有望接近1400亿元。2024-202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8.20%。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攻关,包括进一步降低成本等,仿生眼将从根本上把机器人的工作效能与应用范围提升到新的高度,深度影响和改变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带领人类迈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张晓林说。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