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以“中华书简”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意境

2025-04-13 20:41:3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数千年前,中国人用竹子制成书简记录和传承文明,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以下简称“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从中汲取灵感,打造出占地约3500平方米的“中华书简”。4月13日,大阪世博会正式开园,以竹简为外立面造型的中国馆开馆迎客,为“人类文明百花园”添上一抹东方色彩。

从外观看,中国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展品。中国馆建筑概念方案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科首席科学家崔愷表示,中国馆巧妙融合竹子、汉字、书卷等文化符号,建筑主体用竹材与钢结构结合,既体现“竹”这一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又倡导使用可再生低碳环保建筑材料,向世界展示中国“天人合一”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人在画中游”的中华传统美学意境。

设计尽显中国式浪漫

中国馆正面掩映在“墨池竹影”的园林景观中,尽显中国式浪漫。参观者穿过前广场,眼前豁然开朗,简牍长卷沿展览徐徐展开,惊鸿一瞥,引人入胜。

中国馆外立面,竹简肌理温润华美,以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119句汉字诗词名篇,凝聚着东方智慧。

步入中国馆内部,文字长河自天际倾泻而下,书简长卷的主题贯穿始终,并与现代展览建筑完美结合。层层递进的展示空间,恰似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古代的辉煌成就,迈过近代的变革浪潮,迈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竹子,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品格,从古时的竹简到如今挺立的建筑轮廓,它承载着知识传承的重量;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或镌刻于建筑表面,或隐匿于细节装饰,无声诉说着古老故事。崔愷表示,竹简将竹子与文字完美融合,书卷造型更寓意着中国将以开放之姿,向世界展开文化交流的宏大篇章。

中国馆位于大阪世博会的核心位置,用地呈狭长状。崔愷及其团队将建筑内外既有坡道延长,做无障碍设计,使参观者的视角能在馆室内外随意切换,仿佛置身园林之中,步移景异,凸显东方审美意境。

理念体现绿色低碳

中国馆使用的竹简外立面,采用新型竹材料“竹钢”,具有强度高、耐候性好、密度大、颜色深的优质特点,是一种非常好的结构性材料及室外耐候材料。

“中国馆建筑主体以竹材与钢结构结合,墙体选用国内新型低碳固碳竹质产品,主体钢结构、竹简板内外墙、屋面阳光板等装配式、轻量化材料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部长邬胜荣在介绍中国馆建筑亮点时表示,中国馆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都坚持绿色低碳原则。

近几年,崔愷一直倡导绿色建筑新美学。但与欧洲建筑师通过提高建筑密闭性和界面保温性达到降低能耗的思路不同,他提倡建筑的开放性,为使用者提供具有自然通风采光的室内或半室内环境。就像中国馆一样,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不仅可以节能,更能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馆积极推行废弃物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这些举措不仅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还阐释了绿色生态环保的中国理念。”邬胜荣说。

建造呈现智能制造实力

去年2月2日,中国馆正式动工兴建。

不同于以往常规的大型场馆钢结构制造项目,本次中国馆主体构件全部在国内生产完成,预组装成功后,再拆成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钢构件,以集装箱+散货船的方式运输至世博园区现场组装,这种装配式建造工法充分体现我国工程建造技术的先进性。

中国馆整体造型为异形曲面钢结构,存在大量不同曲度的钢构件和复杂节点。同时由于构件数量多达3750件,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进行构件编码及方向标识,区分不同位置的制造要求,确保在车间加工、焊接等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精确无误,全方位完美展现中华书简的艺术之美。

制造过程中,施工单位细心打磨每一个构件,高精准还原设计造型。为确保钢结构面漆的颜色与设计原色一致,研发人员采用光谱色彩分析仪提取竹简颜色,通过反复试验比对,调制出最符合的涂料,还原生态本色。竹简外墙、屋面阳光板等重要工程的构件材料,全面展现中国制造的智慧与实力。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