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通讯员 胡慧萍 闫欣睿
4月18日,位于山西太原的山西中北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对沙克工业总线产品进行调试,经检验合格后将发往某航天院所。该公司总经理张会新表示,师生团队研发的沙克工业总线技术已成功转化为产品,该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张会新不仅是公司管理者,还是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的副教授,公司的技术、生产和营销人员大多来自中北大学毕业生。
作为山西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单位,中北大学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改革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机制,支持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全方位支持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破解了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转”“不想转”“不会转”梗阻。
据统计,中北大学已有60余个师生团队开始科研成果转化,其中43个团队入驻“晋创谷·太原”。这些团队已转化和待转化的科技成果共计86项,2024年产值将突破1.6亿元。
政策松绑 收益激励
“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太棒了,成果经学校网站公示无异议,很快就办妥了许可转化手续。”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老师王鹏飞说。王鹏飞是该校樊文欣教授科研团队的成员,该团队创办了山西尼尔耐特机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尔耐特”),在该校下属单位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中北科技园”)建厂,转化铜镍锡合金及高端滑动轴承技术成果。“该成果属于职务科技成果,原来转化流程繁琐。通过改革,转化流程简化,转化周期缩短。”
高校是科技成果“富矿”。“但高校科技成果长期被视为国有资产,转化这些成果审批时间长、流程复杂,给予科研人员收益不多,因而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中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教师王新新坦言。
2024年,中北大学按照山西“三项改革”试点部署,出台《实施方案》《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职务科技成果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由成果完成团队或个人自行处置,并细化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收益分配等细则,简化评估和决策程序,明确“尽职免责”条款,为科技成果转化松绑。
《暂行办法》要求,成果完成团队或个人获得成果转化净收益的90%,并自行决定领取现金奖励或用作科研项目经费。《暂行办法》还允许横向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该经费股权净收益的9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学校把收益大头给了师生团队,科研团队转化成果积极性自然高。”山西中北乾一科技有限公司管理人员王淑英说。
此外,《实施方案》明确,中北大学教师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可参加“成果转化”序列职称评审,重点评价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日前,该校职称评审首次新增了“成果转化”序列,将此序列高级职称申请门槛定在500万元和1000万元。
“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参与成果转化积极性高涨。据悉,中北大学目前有兼职创业教师108人、参与学生200余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一对一指导 全链条服务
4月9日,记者在尼尔耐特看到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个个铜镍锡合金高端滑动轴承下线。“中北科技园帮我们对接融资,缓解了资金压力,让师生团队能够更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该公司负责人、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樊文欣表示。据介绍,该科技园帮尼尔耐特与山西金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达成3000万元融资协议。
中北大学创新机制,将中北科技园迁入“晋创谷•太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搭建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场景,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造“孵化—中试—产业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助力师生团队成果转化。“高校科研人员受制于自身精力有限,缺乏企业管理经验、不善于把握市场等。”该科技园总经理秦宇说,科技园为老师们创办的企业配备“专管员”,提供政策解读、工商注册、融资对接、市场拓展等一对一指导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他们在实验室与市场之间搭建桥梁。
据悉,中北科技园将师生团队创办的60余家企业,按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分为不同类型,提供定制化孵化服务,如企业手续办理、场地规划、产品质量控制、检验检测、生产管理、融资对接、品牌营销、上市辅导等。中北科技园专管员张家辉说,仅去年以来,举办创业辅导培训、转化项目对接活动、成果转化专场路演活动、投融资机构项目对接、人才招聘会等近40场次,培养初级和中级技术经理人33人。
通过政策松绑和全链条服务,中北大学成功激发了更多师生团队的成果转化积极性,推动学校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据悉,中北大学师生团队转化成果累计创办企业120余家,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办产业集群,产业分布涵盖现代制造业、电子产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中北睿智精诚科技有限公司上马6条铝镁复杂构件成形生产线,生产各类零部件4万余件(套)。新缘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新一代视光学光、机、电一体化先进检测仪器研发生产,产品占领30%以上国内市场,已连续多年营收稳定在1亿元以上。
(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