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20日凌晨4时,历经5年建设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全线建成通车。自此,往来车辆可以通过地下隧道穿越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
东六环改造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重点项目,由首发集团组织实施,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设计,中铁十四局集团、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等参建。建设者将东六环局部段引入地下建成隧道,地上留出空间用于打通城市断路、促进产业发展并规划大型公园,通过“缝合”被割裂的城市空间,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
东六环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北至潞苑北大街,线路全长16.3公里,其中7.4公里长的盾构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北京东六环隧道设计负责人何应道介绍,隧道采用分离式双洞布置,每洞布置3条车道,最大深度75米,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也是我国已建成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先后攻克高风险吊装、浅覆土始发、长距离穿越高致密砂层等11项技术难题,创造了单月进尺542米的掘进纪录,申报研发工法、专利等23项。
中铁十四局集团北京东六环项目总工程师杨哲介绍,建设中最大的安全挑战就是要控制地层沉降,保障隧道稳定的注浆工艺格外关键。项目团队依托自主研发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使浆液固结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1小时,并能快速达到有效强度,为隧道管片提供更加坚固的“金钟罩”。该技术实现了对地面沉降的毫米级控制,填补了我国超大直径泥水盾构隧道同步双液注浆的空白。
首发建设公司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处副总经理郭琪介绍,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应用隧道智能通风技术实时监控隧道内多种数据,通过隧道通风系统和位于南、北盾构井的空气净化装置联动,可降低车辆污染物浓度,空气净化效率达80%以上。同时,隧道采用新型降噪路面结构,降低雨天事故率与路侧交通噪音。隧道还应用纵横结合疏散方式,在国内首次设立疏散救援专用通道层,设置多处疏散楼梯、人行横通道及车行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