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4月22日,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北京(海淀)分会场活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
活动期间,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发布2024年度北京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十大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彰显首都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海淀区同步发布《2024年度海淀区知识产权白皮书》,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全方位展示区域知识产权创新生态建设成果。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紧扣首都战略部署推进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高质量专利布局,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3万件,占全市的44.7%;PCT专利申请量5636件,占全市的46.6%;截至2024年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39.95件,是北京平均水平的3.4倍,全国的38.5倍。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增强,深化产学研协同,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建设北京首批区域运营中心,开展10场“火花”路演和成果推介活动、9场医企对接活动,发行2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23家企业融资超4亿元;专利商标质押金额高达39.9亿元,连续多年全市第一;技术合同登记总额达3806.9亿元,占全市的41.6%。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优化升级,培育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优势单位177家,32家单位列入国家专利申请精准管理名单。知识产权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建21个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网点,2000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汇聚海淀。
活动现场,还为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中关村(海淀)生物智造产业园等8家单位颁发北京(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工作站牌匾,并确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6家单位作为专利预审员实践基地。
本次活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区知识产权局)、海淀区人民法院、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共同承办。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