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精准施良策 抗旱保丰收

2025-04-24 22:23: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韦秋莹 通讯员 李帅 李新颖 陶胜平

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广西大部出现干旱灾害。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自治区抗旱四级应急响应。从推广先进技术到专家现场指导,从抽水灌溉农田到人工增雨作业,从调度水利设施到打井引水自救,广西各地科学调度,精准施策,打响了一场“抗旱保粮”的攻坚战。

抗旱抢耕 技术赋能

望着长势不佳的庄稼,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文坡村村民王秀银蹲在地头直摇头:“我今年种了四五亩地,天干没水,收成要受影响。”气象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以来,贺州市平均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少八成。

“总体来看,此次旱情确实给广西早稻生产,特别是插秧及移栽后生产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积极应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何礼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面对旱情,广西各地坚持科技赋能、精准施策,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及时深入村屯和田间地头“把脉开方”。

由于持续干旱,贵港市部分地区春耕灌溉用水短缺。“我们要趁着大田有薄水或湿润的状态,多增加插植基本苗,全田撒施抗旱保水剂等药剂,封闭大田保水保湿,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秧苗返青后早施促蘖肥,尽量用高质量的田管技术为高产丰收打基础。”4月23日,在贵港市港北区港城街道旺岭村水稻田里,何礼健在察看秧苗长势之后,对做好禾苗田间管理工作给出了建议。

除了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抗旱,广西各地还创新实施各种农业抗旱实用技术,全力抢耕保粮。

灌溉设备提档升级,农作物“喝水”有“智慧”。在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种蔗大户周广波轻轻打开水阀,水源顺着滴灌带精准地渗透到甘蔗根部土壤,让每一株甘蔗都“喝”上“及时水”。在贺州市钟山县钟山镇,玉米种植大户钟大健装上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每亩玉米可节水50%以上。“运用智能灌溉设备后,预计产量还能增加5%。”钟大健说。

先进培植技术推广,水稻生长更耐旱。在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农民在育秧的时候,在秧床施足了有机底肥,根系非常发达的秧苗被移栽到大田后,当天或第二天就恢复生长。

从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到引入节水灌溉设备,从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到推进耐旱品种选育,广西以科技赋能,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

群策群力保丰收

为不误农时,广西各地多措并举,打好抗旱“组合拳”。

在旱情较重的南宁市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当地政府使用抽水泵抽水灌溉农田。“我们及时组织人员对村屯的泵站和抽水灌溉线路进行特巡特维,确保当地春耕灌溉和抗旱电力充足稳定供应。”南方电网广西南宁马山供电局总经理杨志健说。

农业命脉,水利工程来守护。今年以来,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工程累计供水量达2.09亿立方米,其中1.74亿立方米用于农业灌溉,有效灌溉农田面积达108万亩。

此外,河池市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70余次。

4月23日,在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丹村一处稻田里,钻井工人熟练地操作机械打井。“这口井由我们5户村民一起出钱,打好后能满足2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村民何海辉说。而距离丹村约6公里远的鹅塘镇鹅塘村30亩香芋种植基地里,清澈的地下水正从新打的井里汩汩涌出,顺着铺设好的管道流向干涸的香芋田。

截至4月18日,广西春种农作物已播4451.82万亩,完成春播意向的90.64%;早稻插播1101.60万亩,已完成全年任务的88.26%,全区春耕生产态势趋于稳定。

根据气象预测,4月下旬到5月初,广西将有两场大范围降雨过程,将一定程度缓解全区的旱情。“各地加强施肥、病虫防治促生长等后续田间管理,早稻生产形势将会向好,苗情长势也将赶上来。”何礼健说。

抗旱护春耕,齐心保丰收。眼下,八桂大地辽阔的田野正重现生机。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