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科技日报通讯员 龙存晶
晨光初照金银滩草原,国网海北供电公司艺博创新工作室的灯已亮起,该公司变电检修班班员、特级技师王一博正屈身调试免登高带电除雪装置的伸缩臂,焊花飞溅在布满岁月痕迹的工具柜上。柜门表面凹凸的焊缝如同年轮,见证着这个河北汉子扎根高原十二载,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手握19项发明专利的“雪域电网守护者”的奋斗历程。
“创新不在云端,而在每寸需要光明的土地上。我要将创新‘焊’进雪域高原。”王一博说。
“把问题解决在一线”
青海高原的极端气候,是电力设备维护的巨大挑战。2023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银滩变电站,海拔3000米的烈日将地面烤得滚烫。王一博蹲在电缆旁,紧盯着变电站里电缆终端头。此前,电缆终端头击穿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为了不让类似事故再发生,王一博把自己关在工作室,对着一堆零件和图纸,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反复研究、试验,不断调整参数。经过无数次尝试,王一博研制出声表面波无源无线温度在线监测装置,为电缆终端头套上了“安全锁”。
2019年盛夏,110千伏浩门变电站的电缆沟内,王一博蜷缩在不足1米高的沟道里,手电筒的光束扫过锈蚀的支架。这是青海首个带电改造电缆沟工程。那段时间,王一博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电缆沟改造的难点在于“带电”——既要拆旧支架,又不能触碰裸露的电缆。王一博带领团队在工棚里搭起模拟沟道,用钢管焊制支架模型。第一次试验时,自制工具刚钩住支架,电缆突然晃动,吓得众人一身冷汗。
“电缆如果倒下,那就是严重的工程事故。必须加装防坠落装置,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王一博说。
此后,他连夜设计出电缆沟盖板防坠落支凳。为测试其稳定性,他在沟道里匍匐作业上百次,手肘磨出厚厚的老茧。同时,他焊制的电缆防踩踏支架、绝缘安全防护棚等自主创新施工工具,化身守护电网安全的“利器”,助力电缆沟在带电状态下完成改造。
“搞创新就得接地气”
在400平方米的艺博创新工作室,每件工具都凝结着实用智慧。内置式电动卷线盘看似普通,内部精密设计的电池电机却能让百米电缆自动收卷;初代免登高补漆杆通过绝缘杆加长设计,实现带电状态下高空补漆。“搞创新就得接地气。”王一博笑道。
2021年,在110千伏银滩变电站进行巡检时,王一博发现变电站高处设备漆面剥落严重,常规作业需停电、架梯,不仅效率低还危险。为解决这一问题,王一博和青年职工深入讨论,展开头脑风暴。最终,他们研制出一个“变形金刚”——免登高多用途伸缩带电应急组合工具。
然后,在实际使用中,“变形金刚”的衔接部位偶尔卡顿,影响作业流畅度。于是,王一博对其结构进行17次调整,使该工具的伸缩与切换变得顺滑。
为让创新更接地气,王一博走遍23个变电站,收集30余条建议。设备起皮、刀闸发热、高处验电不便……每个“痛点”都化作改进动力。经过9次迭代升级,“变形金刚”已集成喷涂、打磨、巡检等六大功能,在青藏高原极寒、强紫外线环境中大显身手,帮助一线员工在复杂环境中高效完成任务。
落日时分,金银滩草原上又响起工程车的轰鸣。王一博带领团队奔赴330千伏变电站改造现场。工具箱里,他亲手改进的第四代绝缘操作杆正静静等待“实战”。在“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这位“带电手术师”要用创新之笔写出雪域电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