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媛 钱国龙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我们的科研创新成果可能没有那么高大上,但创新没有标准答案,一次工艺的改进、一次技术的革新也是创新。”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近日举行的科技创新年动员部署暨人才表彰大会上,在该中心工作20年、参与过上百次各类火箭发射任务的机械维修技师王明代表广大一线科技工作者发言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始终坚持把科研创新放在首位,在任务中磨砺、在人才培养上发力、在政策措施上扶持,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众多科研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有效提高了航天测试发射和综合保障能力。
从任务中来,到任务中去
“创新团队的名声是干工作干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搞科研创新时也始终坚持从任务中来,到任务中去的基本原则。”王明向记者介绍,他的团队在科研创新中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与任务需要绝对适配。
王明所在团队承担着卫星产品公路运输、发射场特装装备维修、非标零部件加工等多项工作,任务多种多样,各种突发情况都可能遇到。因此,任务需要始终是他们科研创新的方向。
2023年,该中心提出利用火箭残骸研制仿真训练箭的设想,这项工作落到了王明所在团队身上。研制工作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虽然经常与发射场的特装设备打交道,但我们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真实的火箭,对火箭内部的结构和设备更是一无所知。”王明说。
当时,有人觉得可以直接外采成品,这样简单省事。也有人觉得这项工作太难,让一群没有见过火箭内部结构的外行来“手搓”等比例仿真训练箭,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困难再多,多不过航天人的聪明才智;压力再大,也大不过航天人的雄心壮志。”最终,团队领导决定迎难而上,成立了由党委常委挂帅的科研攻关小组,全面负责训练箭的设计建造工作。
为尽可能了解火箭内部结构,他们多次与试验队、发射场技术人员组织座谈,详细了解火箭每一个仪器、每一条线路的位置走向,仅箭体结构图和仪器装配图就画了100多张。
为了节约研发经费,同时保证训练箭交付使用之后能够达到与真实火箭一样的手感,团队向中心提出把废旧仪器清理维修之后安装到训练箭上的想法,得到了上级的支持。于是,200多台(套)的废旧仪器变废为宝。
随着训练箭研发工作的稳步推进,质疑的声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越来越足的干劲儿。为了追赶工期,团队分成多个小组分工负责,忙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有些工作只能在室外完成,他们不得不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在寒风中作业。
正当研制工作如火如荼展开时,另一个难题出现。许多作为原材料的火箭残骸,在运过来时已经损毁严重,校准十分困难,一级跟一级连接时精度不高。团队通过开展工艺改进,使用断续法兰盘进行连接,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经过连续60多天的奋战,他们硬是将中心首个仿真训练箭完美研制了出来。训练箭大到一级发动机、推进剂贮箱,小到爆炸螺栓、加注接口,都与真实火箭一模一样,而成本只有从外面采购的零头,能节省上千万元经费。这项成果一次性通过了中心验收,很快投入使用。
多听一线意见,多让一线创新
“一线工作者可以清楚记得发射塔架上每一处螺丝的型号,清楚任务中需要什么,他们已经成为我们创新的主力军。”对于该中心近几年来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心领导总结出经验:尊重一线、依靠一线,多听一线科技人员的意见,多让一线科技人员创新。
不久前,中心某团队成员唐勐琪等,根据中心多风多沙、水箱清洗难度大的特点,上报并制作了一套免拆水箱清洗工具,可以免除拆卸水箱的麻烦。
唐勐琪介绍,为了实现这项创新,他们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洗车工具材料图片,结合单位车辆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合适的清洗工具。“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也很便宜,但绝对适合实际需要。”他说。
创新没有标准答案,大的科研创新成果是创新,一个工艺、一个设备的改进也是创新。据了解,仅在去年,该中心像这样由团队一线骨干发起的小发明、小革新项目就有十几个。这些发明和革新项目,都是科技人员从任务实践中总结而来的。
由于发射场地面设备的特殊性,地面设备维修中很多零部件无法大规模采购,因而非标零部件加工尤为重要。
非标零部件指非标准化生产的零部件,简单说就是“私人订制”。在非标零部件加工时,各类机床必不可少。
然而,需要加工的非标零部件有些过于特殊,现有的铣削夹具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市场上也找不到所需夹具。该中心几名机械加工专业的一线骨干决定开始新型夹具的创新工作。
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仅设计图纸就推倒重画了7次,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之后,研发设计出可一夹多用的多功能铣削夹具。这款产品还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据了解,近年来该中心由一线科技人员研发的创新成果应用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为保持科技人员旺盛的创新活力,中心各团队通过师徒帮带、外送学习、本级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为团队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同时,为了弥补部分单位科研创新工作活力不足、高层次成果产出少等问题,该中心制订了《科研创新管理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动力的若干措施》,发布《科研工作指南》,建立科学技术进步奖、优秀论文、“创新小能手”等评选机制,并对所报科研课题预先进行分析评估,确保科研经费全部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该中心获得各类授权专利255项、软件著作权206项,出版专著75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创新实践中收获了内化成长和组织肯定,有效提升了中心航天测试发射和综合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