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4月23日,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螺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联合举办的水泥建材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成果发布会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会上,水泥建材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发布。这是水泥建材行业首个大模型,对于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
水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推动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大有可为。
相关部门亦对此作出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鼓励企业建立数据采集和集散控制系统、专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探索搭建“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应用场景,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2024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水泥建材行业的深度应用,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支持下,海螺集团联合华为启动水泥建材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双方梳理出从矿山开采到包装发运全流程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基于华为云Stack建设人工智能训练中心,并利用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的预测大模型、视觉大模型、NLP(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三大底座,打造集中心训练、边缘推理、云边协同、边用边学、持续优化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运行体系。
目前,依托海量水泥工业数据以及深厚的行业知识沉淀,借助实时数据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水泥建材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在质量管控、生产优化、装备管理、安全生产、智能问答五大类40余个子场景落地。
质量管控方面,在大模型加持下,熟料强度预测准确率超85%,实现实时调控;生产优化方面,窑炉控制参数自动推荐使劳动强度减少50%,标准煤耗下降1%,年减碳6318吨;装备管理方面,依托视觉大模型完成28类场景无人巡检;安全生产方面,实现95%异常识别准确率。大模型的智能问答系统,则成为员工的数字助手。
会上发布的《水泥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研究白皮书(2025版)》显示,海螺集团打造的水泥工业大模型体系实现从数据治理、模型训练到智能应用的全面突破,这一方案还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形式向其他工业领域延伸,拓展大模型跨行业应用空间,为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场景、海量的数据。因此,我们要从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实现突破,形成世界领先的产业人工智能。”华为高级副总裁、算力平台先遣队总指挥邹志磊介绍,海螺集团联合华为共同打造海螺水泥人工智能平台、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用人工智能解决水泥场景问题、构建建材行业“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数据格式”;策划举办行业人才大赛,建立课题创新机制,培养“水泥+人工智能”交叉复合人才。他表示,华为将瞄准行业核心场景,聚焦算力平台,选取行业共性且高价值问题,解决实际需求,用根技术打造坚实的解决方案底座、生态底座、人才底座,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