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农冠斌 陈一帆
随身携带的解压“捏捏乐”、虚拟世界的AI温情陪伴、释放负面情绪的“放青松”……当前,一些释放焦虑情绪、提供情感陪伴的创新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
根据多家市场研究报告,情绪消费市场正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爱企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解压”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超过1.1万家,其中近1年内注册的超过3100家。
新业态让“买种心情”更加“走心”
不久前,在广西桂林市举办的一个动漫展上,不少年轻人专程前来“吃谷”。初中生小吴就是其中一员,“买到心仪的‘谷子’,幸福感堪比考试拿满分。”小吴说。
“谷子”是英文单词“goods(商品)”的谐音,泛指由漫画、游戏等领域版权作品衍生出来的周边产品。“吃谷”就是一种情绪消费。
业内人士介绍,相较于传统的商品买卖,不断更新的情绪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与感受。
一些实体产品被赋予了更多“情绪价值”。“压力大时捏两下,感觉很治愈。”广西学生苏庆告诉记者,“捏捏乐”虽然没什么实际用途,但捏起来软糯的手感和滑稽的造型让他觉得“很解压”。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看到,今年以来,以“禁止蕉绿”水培香蕉、“放青松”盆栽香松等为代表的“谐音梗”桌面绿植销售火爆。长沙一家超市里,一米多长的薯片、大片辣条和超大桶方便面受到追捧;南宁不少“猫咖”里,猫咪慵懒地晒着太阳,顾客们和猫咪互动享受着放松时光。
一些情绪消费产品呈现出虚拟化特征。大学生小蒋不久前下载了一款AI陪伴产品,“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会给出回应。很多事情没法对家人和朋友说,但可以告诉‘她’。”小蒋说。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介绍,年轻人追求的“情绪”不仅包含解压、松弛、疗愈,还包括真诚、陪伴,这些虚拟服务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消费者为何愿意买单?
“情绪消费是人们追求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层次化的结果。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实用性诉求不强,更看重所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共鸣。”曾润喜说,如今的情绪消费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让消费者更愿意“为情绪买单”。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管健说,情绪消费的本质是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填补情感缺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产品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便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性需要。
业内人士认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孕育出新的消费形态。一些情绪消费产品借助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予消费品更加个性化的情感联结和符号意义。
广西天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裕强介绍,AI陪伴产品等产品的发展,契合了一些人试图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情绪价值”的需求,就像他们的“树洞”。“有时候年轻人感觉到孤独,情感无处安放。这种产品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构建更有温度的情感服务生态
受访人士认为,情绪消费将情感与产品联系起来,但在拓展消费新空间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可不断丰富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营造清朗的消费空间。”管健表示,以优质内容推动高品质情绪消费,打造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产品。
一些专家提醒,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曾润喜认为,用户在使用AI陪伴产品的同时,应保持自己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唐楚尧认为,要让“情绪经济”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质量的产品资源作为支撑,还必须严格把控消费安全,注重用户隐私保护,同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加强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