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4月25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主题论坛与荣誉盛典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活动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报社、山东国际传播中心、之江容量无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承办。
活动现场,新闻类、知识类、人文类、文化艺术类四个类别的创优作品,“民政中国”“千行万业”“文化中国”三个特别板块和“年度特别关注短剧/微短剧”等荣誉归属正式揭晓。来自世界各地的短视频创作者和多位重磅嘉宾共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
据介绍,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主题为“发现美好,传递价值”。活动征片收到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共计6300余部,创作主体更加多元、技术手段更加前沿、内容品质提升明显。
新闻类一等创优作品《365秒浓缩巴以一周年<生死一年间>》主创代表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作品诞生于纪录片《生死一年间》的创作过程中,团队希望用365秒浓缩一年间记录下的巴以地区的变化和炮火之下的故事。人文类一等创优作品《我是一粒种》聚焦一代“三农”人的成长,主创代表表示,这些鲜活的三农人物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六小龄童和臧金生受邀为文化艺术类一等创优作品颁奖。
活动当日还举行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主题论坛,业界和学界代表围绕“发现美好,传递价值”这一主题,探索短视频作为新兴艺术形态的可能性,以及技术赋能短视频传播的具体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主办单位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充分发挥传媒教育优势特色,致力于搭建用短视频记录美好时代、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影像创新平台、文化传播平台、文明互鉴平台。”他提倡,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具体路径,通过短视频作品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吴庆才在致辞中提出:“短视频作为最具传播力的年轻化载体,正在成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重要支点。”他期待通过本届活动的思想碰撞,孕育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让“小而美”的短视频释放出“大能量”。
据了解,2022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联合中国传媒大学首次增设“短视频单元”,旨在鼓励更多优秀创作者进入主流国际电影节赛道。该单元鼓励创作者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贴近当下现实生活,创作出有深度、接地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短视频作品。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