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林芝四月,白雪初融。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的科技试验田里,身着旧皮夹克的王忠红半跪在地头,轻抚着青甘韭翡翠般的叶片。他作为西藏农牧学院教授、科技特派员扎根高原17年,用科技之犁在雪域大地书写着乡村振兴答卷。
2008年春,色季拉山4700米垭口的狂风中,王忠红在岩缝间发现几簇倔强生长的青甘韭。这个发现开启了青藏高原野生葱属植物研究新篇章。团队历时15年踏遍藏区20余县,建成首个高原葱属种质资源圃,收集12个珍稀品种。2023年,驯化青甘韭创下亩产2300公斤纪录,硫化物含量较平原品种提升40%。
2015年,在山南市措美县调研时,牧民卓嘎捧着蔫黄菠菜的场景,让王忠红印象深刻:“阿妈,我一定让高原长出鲜菜!”这句承诺化作十年科技攻关。团队研发的六代高原栽培设施实现八大技术突破:双膜保温系统抵御-30℃严寒,分块化栽培提升空间利用率300%,牛羊粪基质让有机种植成本降低60%。如今,49平方米的“植物方舟”里,番茄、莴笋、蘑菇在立体架上次第生长,-5℃寒夜仍保持18℃春意。
在林芝市波密县易贡峡谷,百年辣椒品种重焕生机。王忠红团队通过单株优选技术,将挂果量从150个提升至326个。种植户扎西的5亩辣椒去年收入8万元,他寄来“科研辣椒”时说:“这是科技的味道!”该技术已推广至12个乡镇,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
日喀则市昂仁县牧民旦增多吉家庭院里的第六代设施,让65岁的卓玛首次在冬季收获水灵萝卜。更令团队惊喜的是,设施余热被牧民开发成“高原汗蒸房”,科技的温度以特殊方式温暖着雪域人家。目前,这种“移动菜园”已覆盖73个高海拔村庄,冬季鲜菜自给率从17%提升至89%。
在西藏农牧学院农场东北角,立体栽培架的LED补光灯宛如星河。王忠红正在指导学生调试第七代轻量化设施,棚顶新增的光伏板实现能源自给。“要把技术留在牧区”,他培养的47名藏族学生中,已有21人成为科技特派员。
十七载春秋,王忠红团队建成高原蔬菜技术体系:12项地方标准、7项国家专利、3个种质资源库。暮色中的试验田,记事本上新添着学生建议:青稞酒糟基质开发、光伏温室智能调控……这个把论文写在雪域高原的农业科学家,依然保持着2008年初见野葱时的热忱。在他身后,新育的第七代青甘韭正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