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唐瑜:扎根西北 种“稀”望

2025-04-27 22:20:4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稀土被称为“万能之土”“工业黄金”“新材料之母”,不仅是新材料制造的坚实基石,更是尖端国防科技研发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瑜将稀土视为一座充满魅力的“神奇宝库”。她在稀土配合物分子研究基础上,聚焦稀土材料创制及功能调控,推动稀土资源的高值化应用研究,找到了一生追求的科研方向,也找到了科研报国的创新之路。近日,唐瑜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让科研成果“上书架”更“上货架”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为配位化合物。长期以来,配位化合物对于无机化学家都是一个挑战。

自1999年在兰州大学任教以来,唐瑜在自己深爱的稀土领域中不断地学习、成长,始终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以及稀土配位化学的研究工作。

“当时,手机与网络并不发达,查文献靠的是资料室的纸质影印版专著,晶体结构也要一笔一画地用称量纸手绘。”唐瑜对记者说。

简陋的环境催生出了无限的坚韧。一路走来,唐瑜作为配位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参编《配位化学》《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修订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无机化学》等。

只有理论成果是不够的,唐瑜认为:“科研的价值是让实验‘走’出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催生新质生产力。”

作为共同依托单位,唐瑜团队与北方稀土联合申报的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获批重组建设,标志着产学研融合进入新阶段。

与此同时,唐瑜团队与中国稀土公司开展“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的合作,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及太阳能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过程,显著降低了企业治污成本,为企业实现绿色、长效、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唐瑜又带领团队与中金岭南携手,共同开展“稀土元素对合金内氧化(银-锡氧化物Ag-SnO₂)材料性能提升作用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究。

“我们可以将先进的研发技术在中金岭南变成可量产、可推广的生产线。”唐瑜告诉记者,研究成果在助力中金岭南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将不断在材料改性、提纯和提取技术上突破,力求对国家战略、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产生深远影响,让科研成果真正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

扎根西北做“种子”成长的“催化剂”

“兰州大学培养了我,我明白这里更需要深耕的人。”唐瑜坦言,留在兰州大学,既有对化学的纯粹热爱,也有对这片西北土地的深情眷恋。

这份初心坚定了唐瑜在西北种下“稀”望的决心。

2022年,由唐瑜牵头申请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稀土功能材料”获批直接经费1000万元,由她带头申请的兰州大学“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也获批建设。

在唐瑜与兰州大学的“双向奔赴”中,唐瑜选择在兰州大学“生根发芽”,带领学校的科研成果取得“质”的突破,兰州大学也甘做“种子”成长的“催化剂”,给予唐瑜支持与帮助。

这个过程也给唐瑜的教学带来启发,“发现学生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比带着学生做实验更有价值。”在从教的26年里,唐瑜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科研的延伸,在沿途“催化”着新的“种子”,孕育新的“稀”望。

“《无机化学》是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我每年都坚持花很长时间备课,在课程中穿插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文献,这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唐瑜说。

在唐瑜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同学和老师可以就一个问题自由探讨、发散,实验室里亦是如此。“可以和年轻的思想进行碰撞,说不定课堂的讨论就会变成下一篇论文的起点。”唐瑜说道。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庆益说:“唐老师一直在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我们做出自己的成果。”

目前,唐瑜团队正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探索稀土在高端消费品、钞票与证件防护等场景的应用,努力将“稀”望洒向更广阔的大地。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