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一家企业急需生物发酵方面的技术支持,技术经理人秦海鸥为其对接了一支大学专家团队。在促成合作的过程中,“红娘”秦海鸥敏锐地发现,一次性技术交易无法满足企业全部发展需求。在他的撮合下,专家团队以技术作价入股的方式和企业合资成立公司。
在秦海鸥的技术经理人职业生涯中,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秦海鸥还有另一重身份——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董事长。这几年,他着力通过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4月19日,在2025年大湾区创新生态大会上,由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建的,全国首个以实体化、市场化模式运作的成果转化合伙平台——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正式揭牌。
从“单打独斗”到“合伙制”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只是简单的产品买卖,它涉及企业的非标需求和科研人员对市场环境的洞察。”秦海鸥表示。此时,科技成果转化的“架桥人”——技术经理人,将作为桥梁纽带,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广州构建的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提出包括“建设专业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在内的一系列举措。
“要把中国技术经理人看作是中国未来科技转化市场上的血液,目前技术经理人已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魏建国表示。
“技术经理人不仅是中介,更是资源组织者,需要帮助企业洞察产业需求,组织资源。”秦海鸥认为,技术经理人不应仅仅局限于成果与需求的牵线搭桥者,更应向着深度参与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科创合伙人方向发展。
湾创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的目标正是如此。其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开创“技术经理人合伙制”这一新模式,打造“全国需求、全国解决”的开放式成果转化枢纽。“事务所旨在为技术经理人提供更多的业务场景和工作机会,确保技术经理人有活干、有场景,推动技术经理人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秦海鸥介绍。
同时,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效率,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研发“湾创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大模型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画像进行智能匹配,打造“AI智能匹配+技术经理人撮合”模式,精准派单。
目前,该平台已汇聚超7000项科技成果、超2000项技术需求,吸引全国超1600位技术经理人注册入驻,成为“出题者”与“解题者”的高效对接桥梁。
从“养在深闺”到“走入市场”
海洋监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走进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无人船打造的34种不同应用场景,展示了智能无人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广泛适用性。
“基于船舶智能制造的技术积累,我们自主研发出一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但如何把无人船的成果落地应用?落到哪些应用场景上?这让我们备受困扰。”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说。
一次对接活动让事情发生了转机。2024年5月,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参加了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办的支持龙头企业挑大梁——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活动,探索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在活动中,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与广船国际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的对接。
“双方决定就大型船海装备制造产线智慧调度与优化平台、船海生产重要资源调度系统的开发进行合作。”于广平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借此找到成果转化的落脚点。”
除了举办各类线下对接活动外,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还设立概念验证点燃资金,筛选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项目,提供种子轮投资;组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技术经理人”作为“科创合伙人”全流程介入,陪伴科学家流程化创业。
近日,在“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北京站)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式签署协议。
“双方将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入驻湾创成果转化平台技术经理人互聘、技术经理人及科研助理等人才培养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共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秦海鸥表示,“我们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情报+全国协作网络’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体系,推动有组织的成果转化与有组织的全链条创新,并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